手機用戶短信月均不足40條 OTT促使運營商淪為流量通道
近日,工信部發布2014年5月份通信業運行情況,在微信、微博、imessage等OTT的沖擊下,我國手機用戶短信月均使用量繼續下降,已經降至40條以下。在移動互聯網快速發展的今天,手機用戶更傾向于使用即時通訊工具進行交流通訊,以前運營商們的短信業務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這背后的主要原因是得益于近年來3G網絡的不斷普及使得人們使用習慣的改變。
根據信部的數據,我國每月戶均點對點短信量不足40條,彩信業務量同比下滑超過30%。微信、微博等移動互聯網業務對傳統短信、彩信業務的替代作用持續。2014年1-5月,全國移動短信業務量僅有3146.2億條,同比下降18.4%,其中點對點短信量占比依然過半。彩信業務量僅有260.9億條,同比下降30.6%。月戶均點對點短信量、彩信量達到39.8條、2.2條,其中月戶均點對點短信量同比下降19.8%。2014年1-5月,移動短信業務實現收入218.6億元,同比下降13.1%。
2012-2014年月度移動短信業務量和彩信業務量(單位:億條)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移動OTT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規劃分析報告》分析認為,我國手機用戶的點對點短信使用量持續不斷的下滑,主要是微信、微博、imessage、易信等OTT對傳統電信、彩信業務的替代作用。這些OTT通過數據流量發送文字、圖片、位置等內容,這些即時通訊工具已經替代了短信和彩信的主要功能。
其實在微信高速發展的2012年,中國移動與騰訊之間就產生過“不愉快”。微信的快速發展對中國移動傳統的短信和彩信業務產生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已經產生危機感的中國移動當時還依仗自己在電信的地位提出微信要收費的概念。但是騰訊隨即澄清不會收費且未來也不會收費。隨著其他OTT工具的不斷發展,我國移動運營商逐漸淪為流量管道的角色,短信與彩信業務的收入也不斷下滑。即時通訊工具之所以能在近年來迅速替代短信和彩信業務,也得益于3G和4G網絡的不斷普及。以前的2G時代手機信號并不是很好,網絡不穩定,即時工具發送的信息不能及時收到,而短信和彩信依靠其穩定的到達率不可替代。而近年來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垃圾短信的不斷橫行使得人們逐漸遠離短信和彩信使用。垃圾短信讓官方很頭疼,工信部最近剛推新規堅決治理垃圾短信。
面對OTT業務的沖擊,我國電信運營商也不得不進行戰略改革。早在2014年2月25日,中國移動在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上發布《下一代融合通信白皮書》,包括中國移動在內的運營商,將從運營商的層面,直接整合手機終端的通信能力和移動互聯網體驗。這種整合不需要單獨安裝APP,可以向imessage、米聊等工具一樣,優先通過流量發送文字、圖片等內容,在沒有數據網絡的情況下再選擇短信發送。短期內看,短信業務不會消失,因為短信收發穩定,且在移動支付、移動購物等對安全性要求較高的網絡應用中,被廣泛地用于交叉鑒權。而融合通信的發展依然還有不確定性,如果移動運營商改革,對通話、短信、聯系人等全面融合并流量化,確實有望為用戶創造新的體驗,但不僅會沖擊短信收入,還會將移動運營商的語音業務“革命”。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