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2之《心傳》播出 民俗文化經濟效益不可替代
《腳步》+《心傳》展現美食背后的人文情懷
近日,中國中央電視臺《舌尖上的中國》第二季正式播出開播。4月18日,第一集《腳步》在央視一套全國首播,節目帶領觀眾跟隨那些奔波在路上的人們,品嘗辛勞與汗水中的苦辣酸甜。觀眾從各種“路菜”中領略了味覺記憶的強大,體會到了絲絲“鄉愁”。
4月25日晚,第二集《心傳》播出,在這一集中,各種美食繼續挑逗觀眾的味蕾,尋找那些消失的和即將消失的美味,再次創造了高收視率。同時,這一集節目展示了中國傳統烹飪無比神秘、繁復的手藝,大廚們精湛的刀工驚呆了不少“小伙伴”。有網友在微博上留言稱:廚房里的刀光劍影,極致刀工,分明就是一部“舌尖上”的武俠片。
《舌尖上的中國》是一部美食類紀錄片,從目前已經播出的前兩集節目可以感受到其對中華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民俗文化的宣傳與致敬,在一定程度上激起了中國觀眾的“思鄉之情”和“愛國情緒”。同時,《舌尖上的中國》所展現的美食、風俗人情等民俗文化也值得與全球觀眾共享。
民俗文化經濟效益不可替代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民俗文化產業發展進程與投資戰略分析報告》指出,民俗文化是社會生活中普遍存在而又隱藏不露的一種社會規范,是一種與所有人生活最貼近、感情最親近、行為最切近的特殊教育方式。同時,民俗文化所具有的多元性及地方性的特點,使其具有娛樂的功效,民俗文化不僅是人們群眾的智慧結晶和創造,也能夠供人們享受和利用。
近年來,民俗文化產業已成為一種相對獨立、發展速度較快的朝陽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據著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民俗文化產業報告同時也指出,民俗文化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經濟效益,適應經濟發展的民俗文化能激發起經濟主體巨大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從而產生空前的創造力,推動經濟迅猛發展。
一般的民俗文化產品包括民俗文化工藝品、民俗文化服飾品等屬有形資產,它可以做成產品供人們娛樂、觀賞和使用,例如民俗服飾文化就可以為服飾提供高附加值。
具有悠久歷史文化內涵的文化產品包括名城、名山、名水、名人、名歌、名畫和民族節日等屬于無形資產,將其利用于旅游業,可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眾多的寶貴的旅游資源。
衣食住行民俗產業化前景廣闊
衣食住行民俗包括服飾民俗、飲食民俗、居住民俗、交通與行旅民俗。它最先是以滿足生理需要為目的的,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分工的復雜化,等級身份的嚴格化、生產條件的差異、人生儀禮的繁復,重大歷史事件的作用,以及宗教信仰、審美觀點、政治觀念、社會心理的差異等,各民族生活民俗也日趨多樣化、復雜化,它所滿足得已不僅是勝利的需要,同時也包含安全的需要、歸屬的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等更高層次的需要。
飲食民俗是衣食住行民俗產業化最成功的一個。飲食民俗中,以川菜的產業化最為成功,著名的企業有俏江南、海底撈等,四川、重慶火鍋也十分流行。2013年,全國餐飲收入25392億元,同比名義增長9%,傳統飲食在其中占到了絕大部分。此外,各地的小吃特色也是飲食民俗的重要組成部分。
目前,各地的旅游產業紛紛將傳統民俗與其掛鉤,飲食、居住作為旅游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成為旅客消費的重點。同時,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的文化需求越來越旺盛,傳統的衣食住行民俗正好可以滿足其要求。再加上《舌尖上的中國》等美食、人文、風俗類紀錄片在感官及精神上對觀眾的刺激,相信中國的民俗文化,尤其是衣食住行民俗的產業化發展擁有廣闊的市場前景。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