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將調控人口 大城市“城市病”的出路在哪?
4月10日,北京市副市長陳剛在博鰲亞洲論壇2014年年會上就城鎮化問題發表如下觀點:“對于像北京這樣的城市,不能簡單的說人的自由遷徙、人的自由流動,用這樣的口號鼓動大家都往里面沖,結果導致更加嚴重的環境災害和社會問題,這不是政府討好民粹關鍵的做法。”
經過幾十年的高速發展,北京這座城市如今已有點疲于應對。人口的快速膨脹導致堵車、房價、環境污染等問題日益嚴峻,而水、電、氣等資源都需要外省調援。為遏制人口過快增長,北京開始調控人口,根據政府規劃,在2020年北京應將總人口規模控制在1800萬人左右。在人口調控的規劃下,北京變得不那么“歡迎你”。
事實上,不僅僅在北京,我國深圳、廣州、上海等特大城市面臨同樣的問題。過度城市化導致更加嚴重的環境危害,交通、治安等社會問題已嚴重影響城市居民的生活質量。這些不盡如人意的表現有一個簡單的名字:城市病。目前,我國已經進入城市病的集中爆發期。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城市規劃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顯示,城市的資源環境是有一定承載能力的,像北京、深圳這樣的特大城市,如果人口繼續膨脹下去,城市的資源環境越來越不能適應城市的良好發展,將會有更多的問題凸顯出來。對于城市病,未來的出路就是要走區域共同發展的道路,用城市群的辦法來解決過度集聚、過度膨脹的問題。
城市群能使資源在更大范圍內實現優化配置,讓地理位置、經濟實力及結構不同的城市承擔不同功能,實現城市間的分工合作,既能把大城市的一部分職能分解到相應區域的中小城市,使大城市的壓力能在更廣泛的區域里的進行疏解,而且又能帶動中小城市的發展,是個雙贏的局面。
前瞻網城市規劃行業報告顯示,在去年年底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議上,確認了次級城市或二三線城市為中心的城鎮化建設方向,二三線城市是打造新型城鎮化的突破口。有專家建議,城市群建設可從三個層次推進:一是已基本建成的11個城市群;二是正在建設的14個城市群;三是7個潛在城市群。預計到2030年,32個城市群將建設成熟。
圖表:我國城市群建設的三個層次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筆者認為,通過城市群的方式和疏散大城市人口,首先要解決二三線城市的公共服務水平問題。人群之所以大量都涌入大城市,主要的原因是大城市擁有更好的資源,能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因此,要實現人口向二三線城市自由流動,關鍵是保證在二三線城市也能要享受到與大城市一樣的公共服務和工作機會。
另外,交通運輸的發展是支撐城市群發展的重要條件,交通聯系的緊密程度是城市群空間整體性不斷加強的基本條件。因此,要基于現代城市群基礎,完善綜合運輸通道和區際交通骨干網絡,強化城市群之間交通聯系,加快城市群交通一體化規劃建設。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