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的打車開始創收 嘀嘀打車尚無進展 打車補貼或將停止
2014年以來,在打車軟件上的“雙馬之爭”可謂是移動支付行業最為亮眼的新聞了。最初阿里與騰訊旗下的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為快速爭奪用戶,打車補貼一度高達十幾元;到了3月份,快的打車補貼下降至10元;嘀嘀隨機補貼5元至10元,隨后嘀嘀打車繼3月4日、7日、11日之后,再次作出第四次調整,直接全國統一為5元。數據顯示,2014年第一季度,快的打車已經找到屬于自己的商業模式,開始創收,而嘀嘀打車還一籌莫展,補貼額度不斷下降,燒錢補貼大戰很快就會偃旗息鼓。
快的打車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第一季度開始創收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移動支付行業商業模式典型案例與創新策略分析報告》顯示,2014年4月2日,快的打車對外披露第一季度經營情況,除了核心業務數據之外,快的打車首次公開已找到合適的商業模式。經過20個月的探索,創業團隊已探索出除廣告以外、更多適合自身的商業模式,包括線上線下的營銷活動等。目前快的的月度營收接近1000萬元人民幣,而嘀嘀打車在這方面尚未突破性的進展。
市場地位快的打車已經領先嘀嘀打車
截至2014年第一季度,快的打車每天的訂單數超過623萬單,較上一季度增長20.7倍;嘀嘀打車是521萬單。司機通過快的收取車費總流水超過47.3億元人民幣,還不包括支付寶掃碼支付。從覆蓋城市來看,快的打車城市覆蓋數為261個,嘀嘀打車為178個。快的打車3月31日正式進入國內最后一個省會城市拉薩,至此快的服務站已覆蓋全國。此前快的打車低調試水香港,已經為國際化探路。同時根據艾瑞的數據顯示,國內打車市場中,用戶使用快的打車的總有效次數占比,已經從2014年1月份的58.72%升至2月份的60.87%。在此不少消費者疑問,快的打車的用戶數量可能依舊落后于嘀嘀打車。但是嘀嘀打車許多用戶是通過微信導流,并不一定是日活躍用戶,因此業務覆蓋規模、用戶活躍度和商業模式衡量打車軟件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指標。從這三大指標來看,快的打車的市場地位已經領先于嘀嘀打車。
打車補貼大戰或將很快偃旗息鼓
一個月前的打車軟件之爭中,因為有“微信游戲道具”的砝碼,從公關聲勢來看,嘀嘀打車在市場表面上看是領先于快的打車的。而對比具體的經營數據后,嘀嘀打車居然落后于快的打車,讓許多人不可思議。前瞻移動支付報告顯示,嘀嘀打車的成功訂單中,70%以上的流量是通過微信導入過來,而并非通過獨立的嘀嘀打車APP,因此嘀嘀打車非常依賴于微信的入口。而快的打車對第三方渠道的依賴并不高,同時快的打車反而正在試圖建設一個完善的用戶成長體系。譬如,用戶打車后的積分可以換到各類服務的代金券、優惠券。
快的打車開始創收還釋放了一個信號:補貼大戰或將偃旗息鼓,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都不再進行補貼。對于互聯網而言,一旦占領用戶群體后,直接補貼會有所減少甚至取消,這種手段并不少見。自3月份,阿里宣布補貼從13元降至10元后,快的打車與嘀嘀打車又先后進行了降價,嘀嘀打車補貼直接全國統一為5元,可謂是相當“默契”。快的打車一旦實現大規模創收或盈利,屆時用戶移動支付習慣已經培養,用戶群體已經占領,打車補貼將取消,已經持續補貼數月的嘀嘀打車也要取消補貼紅利,開始走向創收盈利的道路,哪怕是“賺得少也不能自己虧著瞧著對手賺錢”。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