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模式將成為我國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化融資主要力量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建筑垃圾在城市垃圾產生量中的比重不斷增大,大量的建筑垃圾作郊外露天堆放或簡易填埋,導致垃圾中蘊含的許多有價值組分被浪費掉,而且嚴重影響了城市生態環境;而許多建筑垃圾再生建材生產企業甚至需要從運輸車隊采購建筑垃圾作為原材料。從以往的管理實踐來看,在建筑垃圾處理領域,僅依靠政府單方面的力量很難保證充裕的資金供給和項目的運行效率,把公私合營模式(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簡稱PPP模式)應用到建筑垃圾處理領域,以實現該問題的有效解決,是一個理想選擇。
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4-2018年中國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2013年11月1日,上海德濱環保科技有限公司與南通市城管局正式簽署《南通市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特許經營(BOT)項目特許經營協議》,這標志著全國首項建筑垃圾資源化BOT項目正式啟動。
同時,前瞻發布的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報告顯示,PPP模式在我國建筑垃圾處理產業化的應用已經在技術和政策方面具備基礎。建筑垃圾處理過程具有逆向性特點,是以其它行業拋扔的廢棄物為原料,采用先進的加工技術,將垃圾轉化為可以重新利用的資源品。從建筑垃圾處理企業的運作流程(如下圖所示)可見,技術貫穿于垃圾資源化和無害化的各個環節,包括垃圾的收集、分選和回收,有害物質的甄別、防護和處置,以及處理設備的操作、更新和維護等。根據目前國內外實踐,建筑垃圾各組分的再生處理已具備成熟的技術依據,可以采用先進的工藝設備和處理技術,成功地實現建筑垃圾由廢棄物到資源品的轉變。
建筑垃圾處理循環流程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近年來國家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客觀上為PPP模式的引入和推廣創造了有利條件。其主要包括兩類:一是有關促進和引導民營投資的文件,例如國家計委分別于2001年和2002年頒布的《關于印發促進和引導民間投資的若干意見的通知》和《外商投資產業指導》,還有2010年《國務院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的出臺,為民間資本進入市政公用行業提供了政策支持;二是推進市政公用事業市場化改革的有關文件,例如原建設部2002年頒布的《關于加快市政公用行業市場化進程的意見》、2004年頒布的《市政公用事業特許經營管理辦法》以及2005年頒布的《關于加強市政公用事業監管的意見》等,都為PPP模式引入建筑垃圾處理領域提供了政策依據。
此外,充裕的民營資本是PPP模式得以順利實施的前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營經濟的地位經歷了由“公有制經濟的補充”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再到現在的“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等三個階段,民營經濟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柱之一。活躍的民營經濟積累了充裕的民營資本,已具備參與建設和運營建筑垃圾處理項目的資金和能力。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