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水處理廠登自家“黑榜” 環保設備業應抖擻精神
在10月12日舉行的環保部新聞發布會上,72家企業因超標排放等原因被點名批評;惹人注目的是,涉嫌環境違法的企業中竟有8家是污水處理廠。“自家人”奈何“吃里扒外”,環保設備業從中又可以得到什么啟示?
1、污染防治資源區域分配不均
目前,國內對環境污染防治的資源分配存在明顯的地區性。以污水處理為例,污水處理無論是設備還是技術都是國內環保領域發展最快而且最為成熟的一塊。即便如此,國內污水處理能力和資源在區域分布上呈現明顯的不均衡。
截至2012年,全國已有648個設市城市建有污水處理廠,占設市城市總數的98.5%;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1947座,形成污水處理能力1.17億立方米/日。不過,縣城的污水處理廠分布情況就沒有那么樂觀,截至2012年,全國有1254個縣城建有污水處理廠,約占縣城總數的77.7%,累計建成污水處理廠1393座,形成污水處理能力2421萬立方米/日。
圖表1:2012年污水處理廠覆蓋情況分析(單位:%)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由此可見,目前全國依然有22.3%的縣城沒有設立污水處理廠,而重污染的廠家大部分都分布在城市的邊緣和縣城。由于污水處理廠是工廠排污最后一道“過濾器”,而且不少工廠排污依然不符合標準,造成了污水處理廠難以負荷大量的排污量。而且許多早期建設污水處理廠設備較落后,處理能力較差,加重了排污凈化的壓力。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這也是污水處理廠被迫成為“排污大戶”的重要原因。
2、環保設備企業可優化市場布局
不僅污水處理方面存在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固廢處理等其它環保領域也存在明顯的區域空白或是區域分布失衡現象。因此,《2013-2017年中國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中分析認為,環保設備企業研究市場需求和布局全國市場時,要充分考慮到目前這種區域間的落差,在政策的大力推動下,得以抓住下一階段的環保市場潛力釋放期。
對于污水處理設備企業來說,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縣城污水處理廠的新建和老舊設備升級改造是重要的目標市場。而當前近七成的污水處理設備產自北京,也就是說大部分其它省市的污水處理廠可以抓住這個機會,借助“近水樓臺先得月”的優勢,將目標市場瞄準周邊縣城,快速乘上環保政策的“東風”。
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認為,一方面,由于污染防治資源地區分布失衡;另一方面,設備老舊和處理能力較差,造成環保領域“漏洞”百出,出現污水處理廠被迫成為排污大戶的無奈。環保設備企業可以抓住這個不平衡創造出來的需求,合理布局未來一段時間的市場,及時趕上環保政策“東風”。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