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大國夢“讓人歡喜讓人憂”
2013年1月6日,國務院下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明確到2020年,把生物產業發展成國民經濟支柱產業等目標。規劃強調,生物產業是國家確定的一項戰略性新興產業。
近幾年我國生物產業年均增速為22.9%,2011年實現總產值2萬億元左右,生物醫藥、生物農業、生物制造、生物能源等產業初具規模。按照規劃,生物產業產值平均增速應保持在20%以上。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殘酷的,我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道路并不平坦。
早在上世紀90年代,業界普遍認為21世紀是生命科學的世紀,我國也開始將生物產業視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然而,21世紀已經過去了十多年,走在前端的美國在生物技術產業上仍然苦苦掙扎,試圖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經濟效益;我國雖然近幾年發展迅速,但基于低起點,在世界生物技術前沿領域的涉足與美國仍有不少差距,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發展道路是否是值得我國借鑒成了眾所關心的問題。前瞻產業研究院分析師歐陽新周認為,我國此次出臺政策大力發展生物技術產業,如果能夠繞開美國重科研、輕開發的發展道路,未來或許能夠率先從生物技術產業中淘得真金。
前瞻產業研究院調研數據顯示,21世紀以來,美國為了將大量生物學突破性研究成果轉化為實際治療方法和經濟效益,對生物技術產業的公共和私人投資已經達到近萬億美元的規模。但是經濟效益產出微薄,以生物醫藥行業為例,近幾年美國生物技術與制藥行業平均每年僅推出21種新藥,數量只相當于1996-2004年間的2/3。另一方面,生物醫藥的試驗和審批需要耗費十幾年時間,而在進入人類臨床試驗階段的藥物中,有近90%以失敗告終。回報甚微、周期較長導致投資者逃離,商業模式備受質疑。2010年,美國僅有1/9的風險資金投資在生物技術產業,大大低于2009年的1/6,絕大多數的生物技術公司面臨著籌資困難。
美國生物技術產業的窘境也在我國有所體現,科研成果轉化成經濟效益較低的現實間接導致近些年我國大學應屆生就業率專業排行中生物、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墊底的尷尬現象,遏制了生物技術產業人才的進入,產生惡性循環。
其實早在2011年,國務委員劉延東在一次會議上說:“十二五計劃的發展重點——生物制藥、生物工程、生物農業和生物制造——將造福中國人民。從2011年到2015年,預計將新增100萬個工作崗位,人均期望壽命提高1年,嬰兒死亡率下降至12%,常規污染物排放減少10%。”對我國而言,美國的發展經歷既是教訓也是機遇。教訓是政府投入了大量資金,就必須要有切實可行的計劃來將研究成果轉化成實際產品,避免在“研發”過分強調“研”,轉而更多地關注“發”;機遇是我國可通過雜志和數據庫可以輕易獲得美國萬億美元投資帶來的基礎研究成果。
盡管如此,前瞻產業研究院研究顯示,目前世界上仍然沒有哪個國家能夠在生物技術領域對美國造成真正的威脅。美國的生物技術科研依然走在創新前言并具有全球眼界,美國生命科學企業,從默克、輝瑞等大型制藥公司到艾迪克等生物技術公司,都紛紛進入我國,與我國同行展開合作。我國生物技術產業只有從美國不斷汲取經驗和教訓,或將率先實現大規模的經濟效益。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