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秀類節目如何規避“短命”怪圈?
如果把選秀類節目比作一個產品的話,那么我國的選秀類節目是一個短命的產品。以《超級女聲》為例,從2004年開始,至目前停辦,時間不足10年。大部分的產品的壽命時間都比這個長,如磁帶、唱片機等。不同于國內的是,從2001年開始的《美國偶像》節目,目前仍然保持著很高的歡迎度。
前瞻產業研究院電視娛樂節目行業研究小組分析認為,導致我國某些選秀類節目失去生命力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整個選秀節目市場的混亂。存在版權保護不力、過度模仿與惡性競爭,如《我們約會吧》,本來是湖南衛視買斷了國外電視的版權,但同類節目如《非誠勿擾》、《愛情連連看》等相繼推出,導致《我們約會吧》的收視率受到擠壓。
二是節目的創新能力限制,觀眾會產生審美疲勞,如果選秀類節目年年都是舊套路,觀眾興趣自然而然就地下降。這和新聞有點相似,一個新聞剛出來的時候,可能并不能引起轟動,隨著媒體等病毒性的傳播,其效應成倍放大;隨著時間的推移,又會被人們逐漸地淡忘。
三是其它相關類節目的影響。選秀類節目只是人們關注的一類節目,隨著電視節目的豐富程度的加大,人們的關注度會下降,選秀類節目想達到目前的或者曾經出現的高峰難度呈級數增長。
但也必須認識到,選秀類節目以表達個性與追求夢想等為特征,在一定時期內仍具有存在的社會價值。從經濟學角度來看,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休閑的替代效應將會更明顯,人們在文化休閑方面的邊際消費傾向將增加,選秀類節目的市場潛力是巨大的,其生命力是持久的。
在當前國內選秀類節目的生存環境如此惡劣的背景之下,今年以來,浙江衛視主板的《中國好聲音》卻異軍突起,成為繼《超級女聲》等選秀節目之后,在該領域取得成功的又一個典型案例。然而,有了《超級女聲》的前車之鑒,《中國好聲音》會否步《超級女聲》的后塵?它又能否逃脫《超級女聲》消亡的魔咒?
前瞻產業研究院電視娛樂節目行業研究小組認為,如果從我國選秀類節目的發展階段來看,《中國好聲音》面臨的環境比《超級女聲》規范得多,其政策風險相應也較小。“前事不忘,后事之師”,有了《超級女聲》這個前車之鑒,相信《中國好聲音》的命運要好得多,但是,《中國好聲音》許多經營風險等已露端倪。
目前,《中國好聲音》的風險主要存在于節目質量方面。據了解,2012年《中國好聲音》的總決賽陣容豪華、人氣足、收視率也穩居全國之首,但是許多觀眾看后有一個感覺,就是節目時間太長,一共進行近5個小時,節目冗長對節目的整體質量大打折扣,在第二天的網絡上的視頻中,將其所有的廣告時間去掉之后總時長僅為4小時,在整晚的直播過程中插播廣告的時間達到了40多分鐘,中國好聲音在上周舉行了第二季的廣告招標會,明年的廣告總共會達到16億元,是今年3億元的5.3倍,其廣告對節目的影響將更為明顯。
此外,筆者認為,《中國好聲音》應重點關注目前的一些問題,如酬勞二八分賬的霸王比例、還有決賽廣告過度營銷影響受眾體驗等,一個節目在取得成功的背后,肯定有一些做得不到位的細節,關鍵是看節目組對這些細節與問題的看法與做出的抉擇,有時這方面的抉擇很難,一方面是利益,一方面是聲譽,為了利益犧牲聲譽與為了聲譽都不一定是對的,在利益與節目質量之間尋找平衡將決定《中國好聲音》成功的延續。
凱恩斯曾經說過,“長期來說,我們都得死。”選秀類節目作為一種節目形式,或者說是一種產品,也必將會有其生命周期,但如果不想過把癮就死,或者不愿意做一個“短命鬼”,那包括《中國好聲音》在內的選秀類節目就該思忖該如何走下去才能走得更遠。
前瞻產業研究院娛樂電視節目行業研究小組認為,美國的選秀節目《美國偶像》能一直堅持到現在,除了它平民化形式,更多的是傳達一種精神。因此,我們建議國內選秀類節目要想基業長青就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努力:
一是規范化運作。規范化、正規化的運作才能使一個節目真正健康良性地運營下去。不規范的運作就如沒有標準控制的生產線,生產出來的只有大量的次品。
二是靠平民參與。選秀節目最強的生命力所在--平民性與草根性,也是它的根基所在。要使選秀節目走出“同質化的淺灘”,概括來說,應做到以下幾點:一、要貼近大眾的心理,尊重大眾的愿望,摸清大眾的企盼;二、要有創新,在節目形式、比賽內容上下功夫,不斷地推陳出新,避免給觀眾造成審美疲勞;三、要展示人性的真實狀態。
三是不斷創新。套用一句話,創新是一個節目的靈魂。選秀節目同產品一樣需要升級換代,向更高層次發展:牢記節目的宗旨,提升節目的品位,規范操作程序,堅持節目從形式到內容等諸方面的創新,只有這樣才能使選秀節目富有生命力。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