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職工延遲退休乃大勢所趨
自6月5日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提出退休年齡延遲至65歲的設想開始,有關延遲退休的爭論就一直不絕于耳。據某網站發起的一份調查顯示,95%以上的網民反對延遲退休。
誠然,乍一看,誰都不愿意自己多工作5年而少得5年的養老金,但如果認真思考一下,理論上養老金的繳納與領取其實是恒等的,更短的退休生活意味著更高的養老金水平。之所以延遲退休,主要是由人的壽命延長所決定的。延遲退休是解決未來勞動力短缺的必由之路,也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
延遲退休勢在必行
我國經濟社會經過三十多年的高速發展,已經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結構失衡等問題加劇,經濟社會持續高速發展的正遭遇人口的瓶頸。此外,自1979年開始實施的計劃生育政策在有效提高生育質量和人口素質的同時,養老難、勞動力資源缺乏等問題日益凸顯,養老金缺口擴大更是當前殘酷的現實問題。
自上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人口年度死亡規模和死亡率基本保持穩定,但人口老齡化加劇、勞動力資源銳減、養老金收支失衡等問題集體涌現,延遲退休成為必然選擇。
國家統計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2011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下簡稱《公報》)顯示,2011年末全國(不包括港澳臺地區)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8499億人,占總人口的比重達13.7%,與第五次普查相比,上升3.37個百分點。“十二五”期間,我國將出現第一個老年人口增長高峰,60歲以上老年人將由1.78億人增加到2.21億人。
據預計,從2000年到2020年是快速老齡化階段,年均增加596萬人;從2020年到2050年時加速老齡化階段,年均增加620萬人,直到2050年突破4億人。2030年之后我國60歲以上人口或將達到25%以上,到2050年,老齡化水平將達到30%。毫無疑問,2030年以后,我國的勞動力供給將出現嚴重不足,預計到2050年,我國15歲到59歲勞動年齡人口將下降到7.1億人,比2010年減少約2.3億人。
發展是解決問題的大任務,但目前也面臨著大問題。經濟社會要持續發展,人是最基本的要素,老齡化帶來養老壓力,人口增長緩慢導致勞動力資源減少,談何發展?
老年人增多、勞動力減少,必然導致老年撫養比(即每百名勞動年齡人口負擔的65歲以上老年人口數量)大幅提高。預計到2035年,我國65歲以上人口約有2.9億人,勞動人口約8.1億人,減去接受高等教育、失業和低收入勞動人口,將出現不足2個納稅人供養1個養老金領取者的局面。這將明顯不利于經濟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公報》還顯示,2011年,我國全年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總收入16895億元,比上年增長25.9%,全年基金總支出12765億元,比上年增長20.9%,各級財政補貼基本養老保險基金2272億元。截至2011年末,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1.94萬億元。
雖然目前的養老保險基金仍有盈余,但從長期趨勢看,這種現象或將得到根本的逆轉。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養老保險的水平快速提高,養老保險基金的支出增速遠高于收入增速,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增多、國家擴大養老保險的覆蓋面也必將大幅增加養老的支出。
以北京為例。2007年至2012年間,北京市的社保體系開始逐步實現全覆蓋,社保待遇大幅提升,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平均水平已達2516元,較之2006年翻了一番有余。2008年,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行辦法出臺,每月新增280元的基礎養老金使參保農民養老金整體待遇水平由100元左右達到近400元。同時,60周歲以上城鄉無社會保障老年人,可按月領取到福利養老金。這些都大大增加了養老保險的支出。
統計數字表明,我國男性60歲退休之后大致可活到75歲,女性55歲退休可活到77歲,因此,男女在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分別是15年、22年。隨著人均預期壽命延長,“十二五”末,我國人均預期壽命延長至75歲,2050年將達到85歲,退休后的生存年限可能達到20-25年,比目前平均增長5年以上。但同時,由于國民人均受教育年限的延長,工作開始時間可能推遲到25歲,這樣,人一生的平均工作時間就只有35年左右。若依然實行60歲退休的制度,必然導致勞動力資源的浪費,并可能導致老無所用、老無所事等一系列家庭和社會問題。
目前,養老基金之所以能收支平衡甚至盈余,這是因為人們平均從20歲開始參加工作,工作40年后退休,那么,用40年所繳納工資水平的28%(個人繳費8%,企業繳費20%)的養老金去支付退休后15年左右的生活,通過恒等式計算出養老金替代率為(40/15)*28%=74.67%,這樣完全可以保證退休人員的生活水平。
隨著時間的推移,從25歲開始工作,若依然保持60歲退休,所繳納的養老保險基金的年限只有35年左右,退休后的生活為20年。此時的養老金替代率為(35/20)*28%=49%,不足50%。這種水平很難保證退休人員的生活,如果養老基金的發放水平維持在50%以上,就必然會出現養老基金缺口。
如果將退休年齡提高至65歲,按上述算法,繳納保險費的年限為40年,退休后平均養老年限為15年,則養老金替代率為(40/15)*28%=74.67%,即與目前的狀態基本一致,這也高于國際經驗的70%的水平,完全可維持退休前的生活水平。
那么,養老基金缺口有多大呢?根據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透露,2011年全國城鎮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空賬”已經超過2.2萬億元;有報道預計,到2013年全國養老金缺口將達到18.3萬億元。另有分析表明,今后38年中,養老金累計缺口占GDP比重將達到75%。不管上述數字是否準確,未來一段時期內,養老基金入不敷出已是板上釘釘。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勞動力缺乏將對整個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產生嚴重影響,同時,人口老齡化將對社會養老保事業形成巨大的挑戰和壓力,因此,推遲退休是解決勞動力資源匱乏與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缺口問題的必然之選。
借鑒國際 注重公平 小步慢走 逐步推進
筆者認為,延期退休一經提出就引起各方激烈爭論,主要癥結在于,在當前欠缺公平與公正的“雙軌制”退休制度下,普通勞動者的權利和利益被“剝奪”、被分食,而延遲退休如何實施、延遲退休能否從根本上改善人口老齡化加劇、人力資源短缺和“老無所養”等方面的問題。
所謂雙軌制,是指不同工作性質的退休人員實行不同的養老金制度,政府機關和事業單位退休實行由財政統一支付的退休養老金制度,企業職工則實行由企業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的“繳費型”統籌制度。“雙軌制”導致的最大不公,就是公務員不繳納養老金,所領取的養老金卻是普通職工的2-3倍左右。因此,在延遲退休政策制訂方面,必須充分考慮到公平公正,并逐步改變雙軌制導致的收支不平等。
從國際上看,延遲退休已是大勢所趨。據統計,目前全世界約有165個國家與地區對退休年齡做了具體規定,大多數國家的法定退休年齡在65歲左右,各個國家根據具體國情不同,延遲退休的政策也有所不同,比如,福利越好的國家其退休年齡也越高。
以美國為例。目前,美國的延遲退休政策分為三檔:第一檔是提前退休的選擇,愿意提前退休的美國人可以最早在年滿62周歲時退休并領取打折扣的退休金,62歲退休的保障水平相當于全額退休金的70%,此后每晚一個月退休,退休金水平都有小幅上漲;第二檔是正式的退休選擇。美國人在年滿67周歲可以申請正式退休并領取全額退休金,而大部分人能夠領到全額退休金,以滿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需要;第三檔是制度鼓勵的延遲退休,美國人可以工作到最晚到70周歲,“以年齡換金錢”領到更多的退休金,如果70歲退休可比正常退休多領大約三分之一的退休金。美國居民選擇一二三檔的比例大約為70:25:5。
筆者認為,根據我國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階段特點和人口形勢,我國如果實施延遲退休政策,階梯式退休將成為兼顧各方的最優方案。
階梯式退休是指根據勞動者所從事的職業、工作性質和個人對工作的意愿不同,設定不同的退休年齡標準。在此原則下,采取“小步慢走”即分階段推進實施的方式,在保證科學、公平、公正的前提下,分三步實現男女職工均65歲退休的目標:
2016年至2025年間,退休年齡每2年提高1歲,將女工人退休年齡由50歲提高到55歲,同時縮短特殊工種提前退休年齡與正常退休年齡差距;
2026年至2035年間,退休年齡每2年提高1歲,把女職工退休年齡統一提高至60歲;
2036年至2045年間,將各類養老待遇享受年齡統一提高至65歲,每2年提高1歲,城鎮職工、城鎮居民和農民享受養老金年齡同步提高。
筆者認為,該方案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和降低財政負擔,同時也能有效緩解勞動力相對不足的矛盾,預計到2050年,財政養老負擔將由此減輕54%,到2050年基本實現勞動力資源的供需平衡。
綜上所述,延遲退休是世界上眾多國家緩解養老問題與勞動力資源短缺及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可行之路。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如果無法改變目前的計生政策,作為次優選擇,就只有延遲退休年齡。雖然延遲退休可能會導致某些社會問題,但社會要發展,經濟要發展,只有經濟社會實實在在地取得了發展進步,才可能更好地解決當前社會經濟發展所面臨的難題。因此,延遲退休勢在必行,勢不可擋。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