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啤酒的春天到了嗎?
(圖片來源:攝圖網)
作者|西寅 來源|新眸(ID:xinmouls)
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國內啤酒市場呈現出高端化發展,精釀啤酒便是典型代表。
先看一組數據,自2014年起,國內啤酒行業產量就開始連年下滑,截至2020年底,啤酒總生產量較2013年峰值已下滑超過30%,僅有3400萬千升左右。令人驚訝的是,在工業啤酒行業總量停滯增長情況下,高端啤酒的銷量卻增幅達160%,占整體啤酒市場4%的銷售量和18%的利潤額,其中,精釀啤酒整體以每年40%的復合增長率逆勢上揚。
多變的口味、醇厚的口感,個性的酒標等,是精釀啤酒的特色,這些特征也解釋了為什么精釀啤酒能在年輕消費群體流行,市面上也出現了高大師、TheBrew、熊貓精釀、京A等本土品牌,資本也對之親睞有加。問題是,精釀啤酒真的能打破小眾圈層,迎來春天嗎?
基于此,本文將從發展歷史、流行基因、行業隱憂三個角度,分析精釀啤酒市場。
01
啤酒的新故事
提及精釀啤酒時,我們所談及的還是“什么是精釀啤酒”、“精釀啤酒的標準”。
作為舶來產物,精釀啤酒在我國發展的時間相對較短,因此援引美國釀造者協會對精釀啤酒廠的三大標準:量小,年產量小于600萬桶的小型釀酒廠、非精釀釀造者或公司機構占獨立釀酒廠股份不能超過25%、啤酒風味堅持從傳統的或者創新的原料與發酵工藝中獲得。不難看出,美國對精釀啤酒、產量、股權、工藝上的界定,給予了精釀啤酒“產量有限、品質較高”的特點,這正是精釀啤酒能貼合消費升級的關鍵所在。
相對于國外,國內精釀啤酒更多是為了區隔市面上大多數“拉格啤酒”,拉格啤酒也稱之為工業啤酒,原材料使用大米、玉米淀粉和麥芽混合發酵,發酵時間比精釀啤酒要縮短不少,在工業化的生產下,拉格啤酒有著更低的原料成本、更長保質期、更高產量,但是度數較低、口味單一,被人戲稱為“水啤”。
圖:工業啤酒和精釀啤酒的對比
國內啤酒名稱繁多,清爽、干爽、純生、冰爽等名詞層出不窮,但啤酒品類之間工藝只略有不同,所以喝起來味道大差不差。與之相比,精釀啤酒麥汁濃度更高,口感層次更加豐富,也催生出啤酒市場消費的新需求。
總的來說,精釀啤酒在國內發展歷程大致可分為“誕生前夕”、“萌芽期”、“發展期”三大階段。
在精釀啤酒誕生前夕,正處在我國啤酒行業快速擴容階段,產量翻番,大型酒廠加快收購步伐,青島啤酒在全國收購了36家酒廠,行業逐漸走向整合。與此同時,歐美精釀文化被歸國留學生帶回國,國內精釀啤酒的生產從小型啤酒屋開始,逐漸起步。
事實上,國內精釀啤酒的萌芽期是從2008年才開始,第一批精釀先行企業隨之誕生。也是在這一年,業內公認的第一家專業精釀啤酒工廠——高大師成立,隨后豐收啤酒廠、上海拳擊貓的接連成立迅速實現在其它城市擴張,到了2010年后,北京陸續出現了大躍,悠航、京A等精釀啤酒屋,上海出現了上海釀酒屋、啤酒博士、TheBrew等啤酒屋。
與此同時,國內各省出現了精釀啤酒協會,以北京,上海,成都,南京,武漢,濟南為盛。2012年起,以精釀啤酒為主題的啤酒節也開始出現,其中規模較大的有上海精釀啤酒節、上海老碼頭啤酒節、北京精釀啤酒節等全國性的活動。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各地精釀啤酒節和精釀啤酒屋如火如荼,但精釀啤酒還是局限在小眾圈層,滲透率不足1%。
精釀啤酒走向發展期是在2016年之后,從銷量來看,2012-2019年我國精釀啤酒銷售量從56.7萬千升增加到87.9萬千升。此時,精釀啤酒企業和品牌都在極速增長中,根據國家工商登記部門的數據,2012年國內精釀啤酒廠數量僅為7家,截至2020年上半年精釀啤酒公司數量已經接近5000家,僅8年時間整體數量暴漲超過710多倍。
02
解碼走紅之路
精釀啤酒在國內能夠走紅,最直觀的原因是因為工業啤酒規模增速已經趨于平緩、甚至是下降態勢,啤酒圈亟需消費新故事。
根據Euromonitor的預測,2021年整體的啤酒消費總量將有一定程度的回升,但不會超過2019年總銷售量。與我國低端啤酒市場將近飽和的狀態相比,高端啤酒中的精釀啤酒市場規模預測將在2023年增長到751.3億元。
圖:2018-2023年中國精釀啤酒行業市場規模預測
國內啤酒行業高度集中化,已成為不可逆的態勢。百威英博、嘉士伯集團、華潤啤酒、青島啤酒、燕京啤酒五大啤酒幾乎占據近80%的市場份額。潛力巨大的市場前景不僅吸引了高大師、牛啤堂、東湖、新梅河精釀、酒花兒等新玩家入局,工業啤酒巨頭同樣也通過高端化轉型紛紛加入精釀啤酒賽道。
以啤酒行業市占第一的華潤啤酒為例,打造了“4+4”產品矩陣,從雪花旗下的勇闖天涯SuperX、馬爾斯綠、匠心營造、臉譜四大高端品牌,橫跨喜力旗下的喜力星銀、虎牌、紅爵、蘇爾四大高端品牌。相關數據顯示,華潤啤酒在2020年的次高檔以上啤酒銷量增長11.1%,達到146萬千升。
與之類似,嘉士伯與重慶啤酒完成資產重組后,在自有品牌下加入了嘉士伯、樂堡、1664等國際高端品牌;青島啤酒在2020年財報顯示,全年總銷量達782萬千升,其中百年之旅、琥珀拉格、奧古特、鴻運當頭等高端產品銷量為179.2萬千升,占比達22.9%。
由此可見,啤酒企業產品高端化戰略可見一斑。
圖:工業啤酒布局精釀啤酒舉措(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眾研會)
從受眾來看,精釀啤酒現階段主力消費人群為80、90后成年男性,自身對啤酒品質要求高,隨著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喝少但喝好”的消費需求更加強烈。相對而言,精釀啤酒麥汁濃度在12°以上,酒精濃度在4°以上,較高的酒精濃度因此并不適合“牛飲”的飲用習慣,主流的精釀啤酒以小包裝為主也迎合了人們的健康需求。
一位愛好黑啤的圈內人士認為:“喝精釀啤酒代表著一種更為健康的生活方式,它鼓勵人們在飲用注重溝通交流,而不是純粹的酗酒。”
除了更加養生,精釀啤酒的網紅屬性也掀起了一陣社交狂潮。一方面是新消費層級、商務人士基于品質的消費需求,精釀啤酒可以作為標記屬性類商品。另一方面,基于好看、好喝,可以發朋友圈的網紅爆品屬性,精釀啤酒可以作為年輕群體情感表達、個性訴求的載體。
“由于目前還沒有結婚買房的想法,所以工資很大一部分用來提升自己生活品質了,周邊同齡同事也是如此,喜歡追求一些個性化的東西,精釀啤酒就是其中一樣。”一位95后滬漂的小余對新眸表示到。
03
是風口,還是雷區?
雖然精釀啤酒發展態勢向好,但仍屬于小眾產業。既沒有形成成熟的產業鏈,也沒有誕生行業獨角獸。越來越多的小玩家涌入,行業內部反而變成了魚龍混雜的局面。
“舉例來說,一般普通啤酒批發價只要3元左右,但是只要打上精釀的標簽,價格可以翻上兩三倍,如果不是專業人士,一般消費者根本鑒定不了。”業內人士表示,“此外,我國法律體系對于精釀啤酒的定義、安全問題尚處于空白階段,自釀產品一般只需要符合最基本的食品安全條例即可,在某種程度上講也存在風險。”
所以,在工業啤酒巨頭進場布局后,精釀啤酒賽道歷經了一場洗牌,大量小型精釀啤酒廠商最終倒閉出局,只有部分口碑良好的精釀啤酒館偏安一隅,難以形成規模化運營,在面臨龍頭企業加碼高端化轉型,許多中小型區域品牌的生存空間進一步被壓縮。
以銷售渠道為例,進口食品超市和KA賣場相對主流,但幾乎被龍頭企業占據,中小型精釀啤酒企業大多采用自建渠道方式,酒吧、文化主題酒館、專賣店成為發力重點。更為重要的一點是,無論是小型廠商還是龍頭企業,在面對行業增量問題時,最難的一點是如何將精釀啤酒的消費場景打開。
精釀啤酒價格是低于白酒和葡萄酒的,在商務社交場景中,精釀啤酒往往不受親睞;而在以餐飲和夜場渠道的消費場景中,消費者對價格的敏感性較低,更易形成消費粘性,但國內精釀發展歷史較短,精釀啤酒在推廣中還需完成科普工作。
對于國內精釀啤酒玩家而言,如何講出好故事才是目下關鍵,至于能不能就像舶來品的咖啡,打開第三空間的場景價值,都是后話了。
編者按: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新眸(ID:xinmouls),作者:西寅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