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公務員、開發商、白領都吐槽收入低?
2015年是收入分配體制改革的關鍵之年,社會各階層卻都在“哭窮”。農民工陳清是貨車司機,固定工資起步5000元,常常感覺工作太辛苦、收入不穩定。外企白領張墨月收入10000元左右,每個月都覺得不夠花。公務員趙克月收入4000出頭,一直覺得掙得太少,目前考慮下海賺錢。
除了公務員、白領、農民工之外,自稱“收入低”的群體還有很多——城管、小販、老板、開發商等等,幾乎沒有人對自己目前的薪資水平表示滿意的。似乎大家收入越高,心里卻越“沒底”。一股對收入的焦慮和消費的顧慮充斥著整個社會。
近年來,我國政府在收入分配方面改革取得了不小進展,一方面央企薪酬制度改革、公務員雙軌制的并軌,都是意在調節收入分配的不公。另一方面,各地最低收入標準不斷上調都在改善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質量。值得一提的是,政府已經連續10年提高城鎮退休職工的養老金。各階層民眾的收入增長有目共睹,但為何自稱“收入低“的群體卻還有增無減呢?
首先,社會各階層都覺得自己“收入低”是因為房價高企,物價總水平過高帶來的壓力。這些年,“蒜你狠”、“姜你軍”等物價上漲壓力會讓工薪階層“壓力山大”。而稍有點余錢的家庭,也會給子女上個奧數班,如果家人生病則開銷更大。所以總覺得工資上漲速度不及物價飆升那么快。
再者,我國養老、醫療保障水平還比較低,使民眾有后顧之憂,所以中國也就成為了世界儲蓄率最高的國家之一。這些年,各級政府在醫療、教育、保障性住房方面投入較大,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社會保障的水平還是遠遠不夠,不僅是市民因病致貧的家庭屢有發生,而且農民工群體由于流動在社會各個角落,他們也無法受到醫療、社保方面的保障。
再次,近年來,勞動報酬占GDP的比值呈下降趨勢。據統計,2004年至2008年,我國勞動者報酬占GDP比重從50.6%下降到47.9%。而2009年和2010年,這一比重繼續降至46.6%和45%。這說明勞動力在收入分配中的重要性在降低。也就是說,兢兢業業工作反而不如“炒房”“炒股”“炒錢”實惠,這也是很多企業“不務正業”的重要原因,換做個人更是如此。大家都對自己的薪酬不滿,或多或少都希望通過虛擬經濟能一夜暴富。
最后,行業收入差距過大,造成民眾心理失衡。相關部門近日發布的《中國薪酬報告》顯示,在1988年,收入最高行業薪酬是最低行業的1.58倍,隨后行業差距逐年擴大,到2005年達到4.88倍,為歷年最高。2005年后差距雖然略有下降,但幅度較小,到2012年,工資收入最高行業金融業是最低行業農、林、牧、漁業的4.3倍。
筆者認為,行業收入差距拉大,會造成三大問題:①壟斷行業工資增長水平過高,而多數行業增長速度不及平均值,這就造成了多數人覺得不公。②高管與職工薪酬相差巨大,讓民眾不服。2014年上市公司高管平均薪酬47萬,職工平均薪酬6萬,相差近8倍,相差最大的高達1122倍。③同一行業細分不夠,造成不少人吐槽工資“被增長”,比如同樣是金融行業,銀行工作人員與保險、證券從業人員的收入差距也相當巨大。
現在自稱“收入低”的群體還有很多,幾乎沒有人對自己目前的薪資水平感到滿意的,這個現象也不奇怪,因為大家心態比較浮躁,都希望賺得越多越好。不過大家在“哭窮”的背后,也反映出心里對收入“沒底”的焦慮和消費顧慮,當然也有更深層次的對收入分配不公的不滿,這些都值得相關方面引起重視。
要讓人們普遍有“獲得感”而不是“沒底感”,首先是要提高勞動薪酬在GDP中的占比;加快收入分配體系改革的力度,讓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掃除大家心中對“不公”的不安,在全社會建立起合理的薪酬體系。更重要的是,盡快完善社會保障網,讓大家對未來有足夠的踏實感。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