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霧霾必須要做三件大事?
就在兩會前夕,柴靜的新作——大型空氣污染深度公益調查紀錄片《穹頂之下》于周六首發,引發業內熱議。103分鐘的視頻剖析了給中國帶來嚴重污染的燃煤和燃油存在的幾大問題。這次關于我國霧霾現狀的調查,被認為“是非機構、非記者所做的信源最權威、信息最立體、視野最開闊的霧霾調查”。
柴靜的霧霾紀錄片《穹頂之下》,被新任環保部部長陳吉寧大加贊賞,并稱其行為值得敬佩。陳吉寧將該紀錄片和環保史上有名書籍《寂靜的春天》相比,該書由女科學家雷切爾·卡森在1962年出版,喚起全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
縱觀《穹頂之下》這部霧霾紀錄片,它全面剖析了“霧霾從哪兒來”的問題:我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輛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
其實,發達國家在早期工業化發展之時,也同樣面對快速工業化、能源結構不合理、能源品質低標準等空氣污染問題。19世紀開始,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20世紀50年代最為嚴重,“霧日”(即指視域不超過1000米的天數)一年里平均多達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當時,歌劇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觀眾看不見舞臺而中止,歌劇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場,出來卻發現,大白天的伸手不見五指,水陸交通幾近癱瘓。
大霧持續到12月10日才漸漸散去。此后,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為摘掉“霧都”的帽子,英國政府經過了半個世紀的努力治理空氣污染。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而到了1995年之后,倫敦徹底摘掉了“霧都”的帽子。那么英國人如何做到去霧霾的呢?
首先,出臺相關法律,做到治理空氣污染有法可依。倫敦煙霧事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臺。英國政府委托休·畢佛爵士撰寫了空氣污染調查報告。政府之后起草的法案經議會批準,于1956年出臺《清潔空氣法》。倫敦治霧霾才真正見效。1968年以后,英國又出臺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并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
再者,將工廠搬出倫敦城區,要求城市居民減少煤炭用量,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英國政府規定,工業企業必須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其中還包括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使居民生活逐步天然氣化。
最后,對不達標的地區,強制規定限期達標。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并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
在《穹頂之下》片中告訴我們,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的倫敦當時的污染比當下中國更嚴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空氣中的污染物便下降了80%。而對于中國來說,空氣污染并非不可治愈,而是能否痛下決心,將國內治霾問題進行到底,還民眾一個潔凈的藍天。那么中國政府該如何治霾呢?
其一,淘汰落的的工業產能。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的部署,淘汰落后產能是經濟結構調整的重要任務。然而,淘汰落后產能并非易事,在淘汰過程中可能存在多種風險,例如,產業和產品可能出現斷檔、地方經濟增長可能失速,進而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減少、企業和地方債務增加、企業效益和職工收入下降、就業崗位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增加等。
特別是就業問題,在淘汰落后產能過程中,如果新的接續產業不能同步發展起來,必然會出現部分企業破產,部分企業的產量下降,部分企業的效益下降,部分創業者在這些產業領域中卻步,由此導致短期就業崗位減少,下崗人員增加。這也是地方淘汰落后產能中面臨的最頭疼的問題。所以淘汰落后工業產能,需要決策者通盤布局,緩慢推進的一個過程。
其二,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乃當務之急。中國的PM2.5,大約2/3來自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燒。其實煤炭和石油本身并不意味著污染,煤炭消耗量大,目前每年已經接近40億噸,而且還劣質,缺乏清潔的同時又缺乏控制措施。
如果能夠將分散燃燒的煤炭改為集中燃燒,提高煤炭發電的比重,特別是大力發展大容量、高參數的燃煤火電機組,燃煤排放至少減少2/3。如果小鋼鐵、小水泥、小化工企業都能關停并轉,產能轉向治污能力和效率更加優先的大型企業,如果汽車排污裝置和油品全部達到國四的標準,毫無疑問,治霾難度將大大降低。
其三,優化能源結構,減少燃煤、燃油的比重,逐步向天燃氣、太陽能等清潔能源領域發展。中國應加快發展清潔能源進程,能源結構應進一步優化。資料顯示2014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提升至11.1%,煤炭比重下降至64.2%。而筆者認為,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費比重還有大幅提高的空間,治理霧霾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不可否認,治理環境污染會暫時犧牲一些地方和企業的經濟利益,但是為了全國人民的身體健康,這個代價還是值得付出的。就像發達國家早期工業化那樣,治理環境污染并非一朝一夕之工程,而且需要社會各界長期努力。對于中國的治霾來言,去產能化、提高能源利用率、優化能源結構是治理空氣污染的三大工作重心。霧霾并非不可治,而是看政府是否肯下這個決心。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