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衰退式順差”中國該咋辦?
海關總署2月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1月,我國進出口總值2.09萬億元人民幣,比去年同期(下同)下降10.8%。其中,出口1.23萬億元,下降3.2%;進口0.86萬億元,下降19.7%;貿易順差3669億元,擴大87.5%。
面對我國進出口的開局不利,專家們表示:1月份進出口數據并不能完全說明問題。一方面,1月份的經濟數據一般不太具有指示性,再加上春節因素的干擾,真實經濟運行狀況難以把握,另一方面,說明對外貿易已進入“新常態”,只要處理好適應中高速增長和防止外貿失速之間的關系,應該能做到外貿調整不減勢、量增質更優。
不過,我們發現,去年春節開始于1月底,而今年則在2月中下旬。按照一般慣例,各商家應該在春節前1個月左右搶著進出口貨物,到春節前一周基本開始休假。也就是說,今年1月進出口本應好于去年1月的表現。但實際情況卻與此相反,可見今年中國進出口開局形勢的確非常嚴竣。即便考慮到春節因素對年初進出口同比影響較大,海關總署經過季節調整后,1月份進出口、出口和進口的降幅依然高達7.1%、1.3%和14.4%。
現在的狀況是,雖然1月份進出口貿易仍然順差,但這種順差是“衰退式順差”:一邊是我國今年首月的出口,出現了下降,說明開局不利,人民幣匯率小幅貶值似乎也未能助推出口。而另一方面進口下降了近20%,說明了盡管石油、鐵礦石等原材料進口價格大跌,但鑒于國內經濟仍然持續低迷,以制造業為代表的第二產業長期通縮,未來經濟有進一下調整的需求。筆者將外貿形勢疲軟的主要因素歸咎有三:
其一,歐盟、日本通過貨幣的競爭性貶值,使中國的出口受壓制。1月份出口對經濟狀況向好的美國呈現正增長。但對歐盟、日本出口下降;進口方面均為下降。1月,中歐雙邊貿易總值3230.1億元,下降5.3%。其中,我對歐盟出口2071.3億元,下降4.4%;自歐盟進口1158.8億元,下降6.9%;對歐貿易順差912.5億元,收窄1%。
筆者認為,中國的主要貿易伙伴是:美國、歐盟、日本、東盟。而歐版QE推出以來,歐元對美元的貶值幅度遠遠超過人民幣對美元,因此人民幣相對于歐元還是在升值,所以向歐洲出口的外貿企業依然不占匯率方面的優勢。而日本早已加入到貨幣競爭性貶值的行列當中,日元兌美元的匯率一直在下跌,所以人民幣相對于日元也是在不斷的升值,這就使得中國的出口雪上加霜。
其二,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和人民幣匯率被動升值,令我國外貿的成本比較優勢蕩然無存。一方面,我國勞動力成本這些年來在不斷的提高,像富士康這樣的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熟練工人月薪已超過3000元。另一方面,雖然去年人民幣兌換美元是小幅貶值,但是相對于其他世界主要貨幣仍是在升值,這就導致企業的出口壓力沒有實質性減輕。
其三,不少制造業外企遷到東南亞,分流了部分出口訂單,這樣也使國內出口數據呈現下滑之勢。耐克、阿迪達斯相繼將中國的自有生產工廠“外遷”至越南、緬甸等發展中國家,星巴克、佳頓、福特汽車也響應美國政府的號召將全部或部分產能“回歸”美國本土,類似的制造業“逃離”中國的消息不絕于耳。有專家對此驚呼,2008年金融危機之后,全球第四次產業轉移大潮正在降臨。
現在的狀況是,中國將面臨既失去了低端制造業,又登不上高端制造業雙重困境,制造業所面臨的壓力將前所未有。試想,如果中國還繼續與越南、緬甸、孟加拉等國家拼低低勞動力成本,不僅將犧牲更多的資源、環境以及低工資報酬為代價,不僅是中國的出口訂單會被東南亞國家搶去不少,而且我們的經濟結構轉型又何時能實現呢?
雖然國內1月份出口貿易雖然仍實現了順差。但從各項外貿數據來看,“出口下降,進口暴跌”,這是“衰退式的貿易順差”,而政府部門除了讓人民幣適度貶值、加大出口退稅力度、開發東南亞出口市場之外,還應該鼓勵企業轉變對外貿易發展方式,在提高出口產品檔次上下功夫。當然由于今年人民幣匯率會出現較大波動,金融機構應該提供更多的匯率避險工具,可讓企業規避匯率波動的風險。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