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經濟VS斗投機 政府究竟該咋辦?
昨日(1月27日),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64715.3億元,比上年增長3.3%,增速比前11月回落2個百分點,比上年回落8.9個百分點。其中,12月份實現利潤8507.3億元,同比下降8%,降幅比11月份擴大3.8個百分點,并創下歷史最大降幅。
有專家認為,2014年12月企業利潤增速延續了11月以來的下滑趨勢,內需收縮和物價通縮仍是主因。而筆者認為,PPI延續跌勢、匯豐PMI繼續位于收縮區間,但產出指出和新訂單指數卻重新返回榮枯線之上,這也表明了工業生產有量上的回升,但無價格的提高,短期內利潤增速難言樂觀。
面對實體經濟深陷通縮泥潭,央行在去年11月底宣布了兩年來的首次降息,本意是降低制造業的生產成本,但是大量的流動性卻偏偏進入股市,反而通過加杠桿的方式將股市的投機引向極致。顯然本輪降息不僅沒有達到央行預期的目的,反而使工業企業生存環境更加險惡了。
無奈之下,央行只能進行“短松長緊”策略。昨天,央行進行了300億7天逆回購和300億28天逆回購操作,招標利率分別為3.85%和4.8%。這是繼1月22日實施500億7天逆回購后的再度寬松加碼。同時,通過逆回購的方式給貨幣市場注入流動性,意在壓低貨幣市場利率。但筆者認為,在銀行間貨幣市場與信貸市場割裂的情況下,即使央行將貨幣市場利率壓得再低也是徒勞無功。面對“實冷金熱”的畸型現狀,我國政府該如何應對呢?
首先,堅決讓股市去杠桿化,試想股市在半年時間內,大漲千點左右,誰還愿意再去做工業生產這份苦差使呢?雖然很多股民在埋怨自己“滿倉踏空”,但是股市賺錢效應還是十分誘惑人。更何況門檻幾乎為零的融資融券業務,又使資本市場的投機杠桿用到極致。
而另一邊,工業企業的利潤卻因國內外需求衰弱,加上庫存積壓甚重,使其整體價格在不斷回落,再加上工業企業各項成本的不斷提高,工業企業的盈利能力已愈加衰弱。現在的狀況是,即使央行全面放松貨幣,工業企業的投資意愿也不強烈。所以我們既要讓股市去杠桿化,又要讓工業企業有利可圖,這樣“實冷金熱”的失衡狀況才能有效打破。
再者,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步伐。一直以來,國有銀行始終對制造業融資需求并不重視,國有銀行更傾向于將低成本的信貸資金投向效率低、資金耗用時間長、回報率差的地方政府融資平臺、國企央企。而如果利率市場化改革全面放開,融資成本將由市場來定,那意味著誰出價更高、風險更小,誰就可以獲得融資。而相對于一些企業來說,利率稍高一點沒關系,但需要通過市場化的手段來解決其融資難問題。
最后,通過發展直接融資的方式,來改善工業企業融資難問題,而并非是一味的放水。在國外股權融資、債權融資等方式是制造業解決融資問題的直接渠道。而在我國,工業企業融資問題主要是靠銀行信貸來解決,但始終扮演著“嫌貧愛富”的角色。
所以央行和各監管部門在2015年并非主要是降準降息,而是將重點放在推動一系列金融改革之上:一方面通過直接窗口指導的方式,引導各大商業銀行將信貸資金流向工業企業,并批準建立更多的民營銀行,讓他們與工業企業對接。另一方面,推動我國的債券、股權、VC、P2P等行業的發展,這樣可以盤活社會存量資金,更好的為實體經濟服務。
很多人都期盼央行放水,似乎寬松貨幣可醫百癥。但數據顯示,2014年12月末,廣義貨幣(M2)余額122.84萬億元,顯然央行貨幣全面寬松空間并不大。所以筆者認為,中國政府必須要在虛擬與實體經濟之間找到均衡點,“實冷金熱”失衡現象應該終止;必須要在社會融資方面“引導增量,盤活存量”上下功夫,通過直接融資的方式改善工業企業的融資環境。此外,還要加快推動利率市場化等金融改革步伐,讓資本定價由市場說了算。如僅靠降準降息,則無法改善工業企業融資環境,更不可能穩定經濟。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