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油價13連降究竟傷害了誰?
1月26日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通知,決定將汽、柴油價格每噸分別降低365元和350元,測算到零售價格90號汽油和0號柴油(全國平均)每升分別降低0.27元和0.30元。值得關注的是,鑒于這次消費稅并未同步上調,所以多地93號汽油回歸“5元時代”,這相當于原油價格跌至2009年初的水平。
數據顯示,布倫特原油價格已經從2014年年初的110.8美元/桶降至了2015年1月22日的48.52美元/桶,期間價格累計下調62.28美元/桶,降幅高達56.2%。相對應2014下半年至今,國內成品油零售價已經實現13次連續(xù)下調,汽油價格累計下挫2750元/噸,柴油價格累計下挫2935元/噸。
在經歷了“十三連跌”后,國內成品油零售價下調使得交通用油成本大減。以載重50噸的卡車為例,重載行駛百公里油耗在40L左右,月跑10000公里,月度油耗成本將減少1190元左右。私家車方面,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耗8L油的車型,調價后私家車主每月將減少45元左右的用油成本。油價持續(xù)下跌,使國內廣大有車族大呼過癮。
若深究本輪油價大跌的原因有二:其一,從供應來看,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拒絕減產,非歐佩克國家中美國、加拿大、俄羅斯等主產國均未有減產計劃,而且部分嚴重依賴油氣出口的國家甚至有增產計劃。其二,從需求面來看,全球范圍內經濟疲軟局勢延續(xù),除美國經濟表現尚可外,全球其他主要經濟體今明兩年的經濟增長預期均被下調,供大于求、供應過剩仍是2015年尤其是上半年影響國際油價走勢的利空因素。
不過,筆者認為,油價跌至近6年的低位水平之后,再繼續(xù)寬幅下挫的可能性甚微,預計短期國際油價將維持一個震蕩運行的格局。從表面上看,隨著國際市場原油價格持續(xù)走低,國內汽油和柴油價格環(huán)比分別下降3.3%和5.5%,兩項合計影響CPI環(huán)比下降0.03個百分點,2015年CPI漲幅有望控制在2%以內,但實際上油價的13連跌背后存在著三大隱憂:
首先,成品油價格下跌,將會使化工產品的價格加速下跌,成為影響PPI跌幅擴大的主要因素。縱觀我國去年12月PPI、PMI數據,都已經明白無誤的告訴我們,中國經濟已經進入了結構性通縮周期。就是實體經濟極度疲弱,虛擬經濟空前繁榮。
很多人可能認為,國際原油價格持續(xù)走低,使企業(yè)產品售價降低,最終使得社會總體通脹水平出現下降。而物價回落在一定程度上利好消費者。不過,筆者認為,通縮如果超出一定范圍,則將嚴重打擊企業(yè)生產的積極性,這要么引發(fā)經濟長期衰退,要么成為下一輪通脹的導火索。
再者,油價的下跌,不利于我國新能源車的推廣和普及。國內成品油價格不斷下跌,而天然氣作為汽車燃料價格比較堅挺,因此它的經濟性不斷喪失。有專家預計,重卡更換周期在3-5年,2014-2015年大型物流公司恰好面臨車輛更替,成品油價格低廉,許多物流公司肯定會考慮重新用柴油車,或者一半天然氣重卡一半柴油重卡,這樣勢必影響天然氣為動力的重卡銷量,影響天然氣能源汽車的推廣。這無疑也增加了中國治理空氣污染的難度。
最后,國際油價的重挫,使我國煤炭行業(yè)“躺著中槍”。由于我國能源資源富煤、貧油、少氣的特點,決定了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一直扮演著主要地位。但現如今,整個煤炭企業(yè)虧損面更是超過了70%,虧損額同比增長61.6%。大部分煤炭企業(yè)經營困難,一些企業(yè)已到了減發(fā)、欠發(fā)工資的程度。
有業(yè)內專家可能還會批駁,他們則認為,整個煤炭行業(yè)出現虧損主要是產能過剩和國內需求嚴重不足二大原因所致。但是筆者認為,世界上最重要的能源資源種類依然是石油、煤炭和天燃氣。而作為一次性能源,石油與煤炭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相關性與替代性。去年以來的國際原油價格跌幅過半,則對煤炭價格也造成了一定的打壓作用。如果油價過高,人們更多的會使用煤炭,而如果油價接近或低于煤價,人們會更趨向于使用石油。
成品油價迎來13連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人們的出行成本和緩解了我國物價上漲的壓力,堪稱利好。但是我們從中也可以窺出,國際油價長期在低位徘徊,會進一步加劇我國通縮的壓力,進而造成實體經濟的衰退。更會便新、舊能源企業(yè)遭遇前所未有的生存壓力,對我國治理空氣污染,無形中構成較大阻力。總之,國際油價并非越低越好,而是要穩(wěn)定在一個合理區(qū)間內,則更利于中國經濟發(fā)展和環(huán)境治理!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yè)市場分析、未來發(fā)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