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額存款頻頻失蹤給誰敲響警鐘?
錢放哪里最安全?大眾的第一反映肯定是銀行。但如今,錢放銀行也未必安全。近期各地發生多起“銀行存款不翼而飛”的案件。先是去年酒鬼酒說自己存在銀行的大額存款丟失,接著滬州老窖今年初發布公告稱,公司目前有兩筆存款出現異常,共涉金額3.5億元。然而在2014年10月份,瀘州老窖就宣布其在農行長沙迎新支行的1.5億元存款“人間蒸發”。
個人儲戶存款蒸發也時有發生,有浙江儲戶報案稱,其存入某銀行的250萬元銀行存款只剩4元錢,這實在讓人匪夷所思。專家們則表示,個人銀行存款不翼而飛,無外乎兩種可能:一是存款人無意間泄露了自己的賬戶相關信息;另一種是銀行內外不法分子相互勾結。
一邊是公司存款不知所蹤,另一邊是個人儲戶的資金難覓去向,這讓社會輿論一片嘩然。有專家表示,企業賬戶辦理業務很是嚴格,包括法人的、財務的以及經辦人的,這三樣東西企業需分開保管。而銀行對公業務一般都是兩個人辦理,一個對賬,一個復核,規程應該很完善。估計是當事企業和銀行之間存有貓膩。而對于個人大額存款的流失,大家更傾向于當事人因高息所誘受騙或泄露了個人密碼。
上市公司存款流失之謎
面對瀘州老窖等白酒企業的“存款異常”問題的頻頻出現,筆者認為,還是這些企業的風控體系出現了問題。滬州老窖本是一家四川企業,出問題的存款卻并未存在四川本地的銀行,所以企業大額存款的流失,與銀行賣酒的模式脫不了干系。
白酒企業往往是日進斗金,這些資金多數趴在銀行賬戶中。酒企自然也就成了銀行的“超級大戶”,酒企和銀行的關系變得格外親密。但是要讓酒企的資金成為長期存款,銀行必須要答應替酒企賣酒的條件。其實銀行自己根本沒有賣酒的能力,只能依托小貸公司和商貸公司幫銀行放貸的同時,把酒賣出去。這些小貸公司將貸款以高息放給那些在銀行貸不出款的次級代款人,而這些次級代款人為了能貸到款不得不答應買酒。
但是這些次級貸款人還款能力有限,因為他們從銀行貸不到款,所以償還存款存在一定的風險。因為貸款附加的買酒條件,對于次級貸款人來說也是次要的,因此很多酒被他們買下來后,大多數都成為庫存,根本買不出去。
照理來說,銀行追求存款,酒企追求銷售,乃是雙贏之舉,但是在行業銷售持續下滑的時候就難以為繼。為了保住銀行存款和促進白酒的銷量,部分銀行工作人員和酒企銷售人員就會鋌而走險,拿白酒企業存在銀行用以應對各地經銷商的資金,放給小貸公司或商貸公司,這樣既可促進白酒銷量,也可做表外業務,從而免受監管。
而小貸公司則將委托貸款放給還款能力較差的次級貸款人,以便向次級貸款人銷售白酒,這種方式基本就是變相的委托貸款。一旦發生次級貸款人到期償還不了貸款,酒企便會發現賬上的存款不翼而飛的現象。上市酒企之所以頻發存款流失問題,都是企業與銀行之間的暗箱操作與灰色利益鏈條有關。
個人大額存款蒸發之謎
針對浙江近期接到過多起“銀行存款不翼而飛”的案件。一般無外乎兩種可能,一是存款人無意間泄露了自己的賬戶相關信息;一種是銀行內外不法分子的相互勾結,以高息引誘儲戶受騙。根據警方的調查,推銷者一般會先告訴儲戶如果將錢存入到某家銀行,利息會更高,然后再買通銀行的內部人員,當儲戶存錢以后,工作人員就直接把錢轉到了嫌疑人的賬戶上。
現如今,貼息存款分為兩種,一種是“陽光貼息”,在銀行貸款額度不足的情況下,某些符合銀行貸款資質要求的企業為獲得貸款,貼息為銀行拉存款,這種情況下,儲戶的錢還是在個人銀行賬戶上;另一種是“非陽光”的貼息存款,即不符合銀行貸款資質的企業進行貼息拉存款,這時,貼息存款在存進銀行后就會被轉到企業賬戶上,如果到期企業還不出錢來,儲戶才會發現自己賬戶上的錢沒了。
因此,儲戶要避免出現存款不翼而飛的情況:其一,一定不能貪小便宜,不要像上述案例中那樣為了所謂的“高回報”就將巨額的資金拿去存款,要知道,天上沒有白掉下來的“餡餅”,只有“陷阱”,凡是要多留幾個心眼。其二,最好在銀行的柜臺進行開戶,不要將身份證借給他人辦理,千萬不要隨意透露自己的個人信息及密碼,并保存好開戶憑證和支票等,并不時關注自己的賬戶資金動態,這樣便能一定程度上保障自己的資金安全。其三,銀行內部的風險控制一定要完善。如果因為自己內部管理不善,銀行員工侵吞儲戶存款,銀行不該推卸自己應負的責任。
近期,銀行存款不翼而飛的現象時有發生,無外乎兩大因素:一類是銀行替酒企銷售白酒,但在業績不佳的情況下,銷售人員與銀行工作人員勾結挪用酒企賬面存款,放貸給還款能力不強的次級貸款人,并讓他們購買白酒。一旦次級貸款人無力償款貸款,酒企存款自然無法歸還,賬面損失難以避免。另一類主要是個人貪圖蠅頭小利,上了銀行內外人員勾結的騙。這二類現象雖屬罕見,但無疑給企業、銀行、個人的這三方均敲響了警鐘。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