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債券女王”倒下
企業債反黑反腐雷厲風行,從下游的交易查到了上游的審批與一批承銷人員。
2013年初起,由審計署牽頭,公安部、央行、銀監會、證監會多部委介入調查,開展了一場債市打黑風暴,調查源頭是一二級市場倒券賣券,以及丙類戶違規。
下游出事上游更甚,此次債券黑幕事件深度發酵,源于被公安機關調查的“債市女王”、前國信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總裁孫明霞。去年10月,國信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總裁孫明霞、副總裁侯宇鵬、債券交易部總經理謝文賢被公安機關調查。未經調查部門證實的說法是,孫明霞供出一個數百人名單,不僅包括發改委、地方發改委官員,同時也波及到了相關券商,幾乎涵蓋了整個企業債審批和發行鏈條。此后,國家發改委財政金融司前任司長張東生、浙江省發改委財金處前副處長柳志文陸續被調查。8月18日,《21世紀經濟報道》披露,已有多位券商人士正在接受調查。
企業債不市場、不透明,尋租是正常的,不尋租才奇怪。企業債由發改委審批,審批部門為財金司證券處,正式編制只有3人。財金司司長大筆如椽,是典型的肥缺,發改委對金融市場的影響力不容小覤,與證監會對風投管理的爭奪戰剛剛落幕,對銀行4億元的罰款讓銀行心生畏懼。發改委無法不管,帶有從實權部門到智囊等種種色彩,權力極大。
被調查的前任財金司司長張東生,從2003年到2006年經歷了企業債審批發行的黃金時期,直到2005年5月央行首推短期融資券等產品后,發改委財金司作為債市發行審批的核心地位才有所旁落。對企業債行政色彩的強大沖擊,最初靠的是市場化的中票、短融等市場化產品。
如今發改財金司人員輪崗,陳年舊債想必就此曝光,為未來的改革騰出空間。但輪崗并非反腐利器,中國企業債發行體制必須重新設計,逐步以市場化方式取代行政方式。企業債由發改委審批沿用計委時代的陳規,如果企業債由證監會等金融專業監管部門監管,由協會實行自律管理,用市場方式注冊發行,審批官員們貪念再熾,也無法伸手。
不僅企業債,我國的企業債、公司債、金融債等審批監管部門不統一,交易市場不統一,債券市場成本奇高,效率極低。整頓企業債市場,同時也是清理中國債券市場的契機,統一的管理規范、中介機構職責、登記結算制度等,應秉持公開與公平的原則,重新清理。
奇怪的是,企業債發行規模和公司債的發行,一般是券商通過個人拿券,沒有電子記賬,雖然“可以采取無記名實物券、實名制記帳式、無紙化電子記帳式等多種發行方式”,現狀是鏈條上的人都不想透明,“企業債賣給誰了,給低價拿券的人多少回扣,根本查不到”, 有業內人士表示。
嚴厲的行政審批加上黑箱運作,典型的尋租節奏,而且是各個環節共同尋租。審批者自不必說,一級承銷人員為了得到業務與審批者關系不淺——走到哪家券商債券生意火到哪家的孫明霞就是典型——一級市場與二級市場之間有利益輸送空間,購買債券的三類帳戶丙類帳戶代持,更是可以空手套白狼。債券市場形成權貴生物鏈,審批者權力最重,一級承銷機構可以控制二級市場,一二級市場的券商、基金經理可以注冊投資公司以丙類戶的方式,參與交易。為活躍市場設立的丙類交易,成為藏污納垢之所。如果債券市場清淡,杠桿交易者大虧,處于生物鏈低端的或者破產,或者卷包而走。
孫明霞表面上是國信證券固定收益事業部總裁,實際上是企業債市場的掮客,是又一個依靠關系硬成為女王的人物。孫明霞加盟華林證券任職期間,華林證券的企業債承銷量也連續三年(2009年到2011年)位列業內前三。2011年,華林完成16單企業債主承銷,數量排行業第一,市場份額高達28%。2012年,孫明霞領導的債券團隊為國信證券帶來5.2億元收入。孫明霞的金融才干如何,無人得知,但關系網到底如何,盡人皆知。這與丁書苗有的一比,沒有背后操縱全局的手,她什么也不是。當市場封給孫明霞“債券女王”稱號時,背后的操縱之手大概在暗笑。
債券市場清污,必須進行市場化的全面改革,取消發改委與證監會審批,評級機構承擔信用評級工程,交易市場透明,無論是一級市場還是一級半市場、二級市場,不建立法治信用市場,今天清理張東生、孫明霞,只是為下一位尋租者騰出了空位。不敢貪靠的是嚴懲,不想貪靠的是對未來生活的預期,不能貪,必須靠有底線游戲規則的市場。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