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福喜罰款70億?
上海福喜食品安全丑聞,再次擊中中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脆弱信心,不僅小作坊食品令人生疑,就是國際大型快餐鏈鎖巨頭也不值得信任。
這是令人震驚的丑聞,但沉溺于轉基因、地溝油爭論中的消費者可能已經麻木,太多的丑聞讓人透不過氣。現在重要的是,需要開兩扇信息公開與法律保障之窗,讓消費者重建基本信心。
上海福喜丑聞是媒體調查兩個月曝光之后的結果。食品企業造假手段隱蔽,制作兩本帳本,日常監管難以發現。不僅如此,由于上海福喜的母公司福喜集團為國際知名的食品加工企業,擁有嚴格的標準,以及員工培訓計劃,為國際快餐連鎖巨頭供貨。福喜集團投資的大規模投資、先進的生產與管理受到中國地方政府與農業企業的歡迎,
與美國治理食品安全手段一樣,食品安全丑聞需要眾多的媒體“扒糞者”,這將使監管成本降到最低,監管者看不到的盲點,媒體可以360度無死角觀察各類食品安全系數。目前OSI集團分別在山東乳山、河北廊坊、河南、廣州、昆明、福建光澤和上海開設了9家工廠,年銷售額15億,廊坊的基地已成為當地重要經濟引擎,上海福喜年銷售額7億。各地歡迎福喜集團投資,相信這些公司的信用,加上監管成本高,使得這些企業縱橫于江湖,如入無人之境。
相應的,麥當勞與肯德基等快餐連鎖企業也非常倚重中國市場,截至2013年12月底,肯德基在中國超過900個城市和鄉鎮擁有4500余家餐廳;麥當勞在中國門店數量已經超過了2000家,其中2013年新增270家餐廳。
國際大型企業入鄉隨俗,學會了中國式的“開開門、過過場、拍拍手”應對檢查之道后,在嚴格管理的外表下,開始修改原料保質期,建立兩個帳本,質監部門未必能第一時間發現,上海福喜一度還打上了安全的標志。
此前的法律站在生產者的立場,以擴大生產發展經濟為要義,消費者權益受到漠視。現在中國多數行業從緊缺轉向過剩,匱乏的是核心技術、企業信用、服務管理模塊等,立法與執法必須更加均衡,才能重建信用市場。
企業丑聞必須付出成本,丑聞與代價相對稱,更大的丑聞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中國是快餐業的基礎市場,這些企業不可能不重視這一市場,中國需要提醒所有的食品企業,質量與管理方面的墮落將付出慘重代價。
按照2009年頒布的《食品安全法》第85條,經營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經營超過保質期的食品等十種情形,將受到如下處罰:由有關主管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分工,沒收違法所得、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和用于違法生產經營的工具、設備、原料等物品;違法生產經營的食品貨值金額不足一萬元的,并處二千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貨值金額一萬元以上的,并處貨值金額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上海福喜年銷售額達到7億,如果證據證明其違法經營達一年以上,則處罰可達70億元以上,這對上海福喜是毀滅性打擊,靠原材料低成本與員工低薪所獲得的可憐利潤將毀于一旦。目前各地公安與食監部門的介入、封存,已對公司造成嚴重影響。企業違法的惟一原因,是違法成本過低。
與股市一樣,在食品領域,消費者的民事賠償機制極不健全,受到損害的消費者無法獲得快速而公道的賠償。按照《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消費者可向相關餐飲企業主張500元的賠償,如果是個體案例,消費者無法獲得充足的證據,可能連500元都得不到。
英國《食品安全法》十分嚴厲,一般違法行為根據具體情節處以5000英鎊罰款或3個月以內監禁。銷售不符合質量標準的食品或提供食品致人健康受損的,情節和后果十分嚴重的,當局會對違法者處以無上限罰款或2年監禁。2006年,英國一家餐館因為一位顧客就餐后出現過敏等不適癥狀而被罰45萬英鎊,最終因無力負擔巨額罰金而宣布倒閉。
丑聞企業受到嚴懲,誠信企業必須得到應有的尊重與利益。中國食品安全并不僅局限于下游餐飲企業、中游供貨商,還包括上游鏈條,養殖者濫用抗生素,土壤退化,一些監管者本身貪瀆,加上互相投毒的文化,中國食品安全需要刮骨療毒。
無論中世紀的英國、上世紀初的美國,食品安全是艱難獲得的成果,靠信息公開、媒體扒糞、行政監管,以及法律為無辜者伸張正義,企業不敢為所欲為,誠信是市場秩序逼出來的。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