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煤代油產業將有效緩解石油依賴癥
由煤炭信息研究院和奧地利國際咨詢中心共同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在參考情形下,到2015年和2020年,包括煤制甲醇﹑煤制二甲醚﹑煤制烯烴和煤制油在內的我國煤代油產業產品將分別替代3779萬噸和8352萬噸的原油消費,占同期國內石油生產量的15.96%和29.35%。而在低增長情形和高增長情形下,到2020年,我國煤代油產業可以替代4656萬噸和1.3675億噸原油,占同期國內石油產量的18.81%和40.49%。屆時,煤代油產業將對我國石油消費形成有效的替代,發展煤代油產業成為我國必然的戰略選擇。
煤代油是指通過發展清潔煤技術實現對石油的有效替代,煤制甲醇可與汽油按一定比例摻燒,煤制二甲醚可與液化石油氣(LPG)和柴油摻燒,煤制烯烴替代石油裂解制得的低碳烯烴,煤制油則直接生產柴油、汽油、石腦油等油品和石油化工產品。
當前,我國己投入工業化示范的煤制油項目有5個,產能達160萬噸。根據煤制油項目進展情況和幾個煤制油企業規劃,到2015年煤制油產能可達1200萬噸,2020年可達3300萬噸的規模。
前瞻產業研究院煤代油行業研究小組預計,按照高中低三種增速計算,到2015年我國煤制油的生產規模分別達到600萬噸/年、1000萬噸/年、1200萬噸/年。到2020年高增長情景下可達5000萬噸/年。
當前,我國正在建設的有3個煤制烯烴項目,到2010年產能約170萬噸;規劃中的項目有6個,將在“十二五”期間投產,屆時將形成530萬噸的煤制烯烴產能。預測到2015年,我國煤制烯烴規模約為700萬噸。
預計“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間我國乙烯產能的增速將分別達到5%和6%。盡管如此,2015年和2020年的自給率只有56%和62%,煤制烯烴市場空間巨大。前瞻預測,到2015年,按照低中高三種增長情形,煤制烯烴的生產規模分別達到300萬噸/年、500萬噸/年、1000萬噸/年。到2020年高增長情景下可達2000萬噸/年。
2008年我國甲醇產能己突破2000萬噸,實際產量1126.3萬噸,開工率只有50%左右(僅有12.6%的甲醇裝置處于正常生產狀態,有25.8%的甲醇裝置處于限產或半停產狀態,有61.6%的甲醇裝置處于停產狀態)。其中天然氣甲醇約占30%,煤基甲醇約占70%。甲醇進口143.37萬噸,出口36.78萬噸。前瞻產業研究院煤代油行業研究小組預計,按照低中高三種增長情形,到2015年我國煤制甲醇的生產規模分別達到2000萬噸/年、3800萬噸/年、6400萬噸/年,在高增長的情況下,到2020年或可達9000萬噸/年。
2008年底,我國共有二甲醚較大生產企業57家,產能合計約620萬噸。2008年下半年受國際金融危機影響,裝置開工率下降(僅有13.9%的二甲醚裝置處于正常生產狀態,有45.8%的二甲醚裝置處于限產或半停產狀態,有40.3%的二甲醚裝置處于停產狀態),2008年產量仍達310萬噸,己成為全球最大的二甲醚生產國。前瞻預測,到2015年,按照低中高三種增長情形,煤制二甲醚的生產規模分別達到500萬噸/年、1200萬噸/年、1900萬噸/年,到2020年高增長情景下可達2300萬噸/年。
整體來看,前瞻產業研究院煤代油行業研究小組預計,到2020年,我國煤代油產業每年將消耗大約3億噸煤炭,并將排放3.5億噸二氧化碳,因此,我國煤代油產業發展前景值得看好。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