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幾近淪陷 國產大豆應當自強
我國是大豆的原產地,世界各國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間接由中國傳播出去的,但目前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食用油市場,我國大豆產業幾乎全被跨國公司所控制,國產大豆賣不出去,進口大豆卻大幅增加,東北三省大豆產業陷入危局。
前瞻產業研究院大豆加工行業研究員劉吉偉指出,高含量的優質蛋白才是國產大豆的優勢。未來,市場對優質非轉基因大豆蛋白的需求潛力巨大,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或從加工大豆蛋白中找到希望和出路。
劣豆驅逐良豆
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澄黃、飽滿、顆粒渾圓,進口轉基因大豆臍黑、粒小、皮薄。黑龍江大豆行業協會副秘書長王小語表示,兩者的差距顯而易見,普通人也可以依靠肉眼分辨。
然而,正是這體形單薄的洋豆,卻在我國上演了“劣豆驅逐良豆”的一幕。
事情要追溯到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WTO當時,中國在大豆等農產品貿易做出了3%的低關稅等讓步,進口配額制度被廢止,國外轉基因大豆隨即叩開了中國市場。
劉吉偉表示,我國大豆在種植過程中,由于混種、混收、混儲等原因,大豆出油率較低,轉基因大豆比其高出5%左右。據統計,當出油率相差1個百分點時,每加工100萬噸大豆的出油量就相差1萬噸,選擇轉基因大豆對企業來說經濟效益十分明顯。
此外,由于種植方式不同、產業結構不同以及補貼等政策機制不同,美國、巴西、阿根廷等外國轉基因大豆成本平均每噸比國內低100至200元。價格優勢突出,讓高成本的國內大豆難以與之匹敵,使得跨國糧商能夠迅速占領國內大豆原料市場。到2005年,我國已經成為了全球大豆最大的進口。
雖然我國大豆進口量大,卻并不具有國際大豆價格的定價權。面對跨國糧商還聯合國際資本,發起的一次次陰謀圍剿,我國大豆加工企業只能任其宰割。
2004年初,美農業部稱該年度大豆收成不好,此時正值美國對中國紡織品限制,為緩和中美經貿關系,中國向美國派出農產品采購團采購了150萬噸大豆,當時美國大豆期貨價已達4300元人民幣/噸。中國代表團在未作任何套期保值處理的情況下簽單。然而不過一個月,大豆價格跌至3100元/噸。
此次大豆危機迫使我國一半以上的中小大豆加工企業停產倒閉,全面虧損達80億元以上;山東依靠進口大豆的企業幾乎全軍覆沒,大連華農、三河匯福等一批國內大型油脂企業也元氣大傷。跨國糧商則借機兼并企業,淘汰大量競爭對手,此后,進口大豆稱霸我國大豆市場。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監測中心的數據顯示,2010/2011年度全國大豆進口量連續六年刷新歷史最高記錄,達到5250萬噸,同比增長42.70%,是2000/2001年進口量的五倍有余。2012年一季度,我國累計進口大豆1333萬噸,同比增加21.6%,對外依存度達到80%左右。
2000/2001-2010/2011年中國大豆進口數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大豆加工行業產銷需求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與此同時,國產大豆壓榨的市場份額逐年減小。根據國家糧油信息中心的統計,2005/2006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740萬噸,占國內榨油消費總量20.85%。此后一路下滑,2008/2009年度,國產大豆壓榨數量220萬噸,占國內榨油消費量5.23%。2009/2010年度,國家實施扶持國產大豆政策之后,國產大豆壓榨加工數量回升至600萬噸,占榨油消費市場份額13.64%。
當前,從原料到加工再到食用油市場,我國大豆產業幾乎都被跨國公司所控制,國產大豆的市場空間被嚴重擠壓,東北三省大豆產業陷入危局。
大豆當自強
黑龍江作為國產大豆的主產區,其大豆種植面積呈逐年遞減趨勢。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監測中心的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黑龍江省的大豆種植面積比2008年減少近4%,2010年比2009年減少近10%,2011年比2010年減少約20%;2010/2011年度全國大豆的種植面積820萬公頃,較2009/2010年度減少60萬公頃,同比減少6.82%。
國產大豆價格低是豆農不愿種豆的主要原因。國產大豆市價是1.8-1.9元/斤,國儲收購價為2.0元/斤。在國際農產品市場上,玉米與大豆的合理比價一般在1:2.5左右,但國內市場的玉米與大豆比價為1:2.0,偏離幅度較大。
劉吉偉表示,保障大豆種植面積,最重要的是要合理引導價格,使國內玉米與大豆的比價恢復至合理水平,以提高農民種植大豆的積極性,防止國產大豆價格大幅波動。國家可以將目前的收儲政策做適當調整,把對農民的保護和補貼轉變到種植環節,讓農民感到種一畝大豆與種一畝玉米沒差別。
此外,國產大豆應形成一套自主的價格體系。王小語認為,“原因在于,一是國產大豆是非轉基因的,和進口大豆不一樣,不應該賣一樣的價格。而且這幾年基本是劣豆驅逐良豆,好的大豆、非轉基因的反倒不如轉基因大豆價格高;二是從黑龍江省大豆購銷看,大豆收購標準不一、收購半徑重疊,再加上收購主體不同,導致價格漲的時候就搶收,跌的時候就壓價收購或不收,價格波幅大。”
值得注意的是,在食品營養和安全廣受消費者關注的今天,國產天然非轉基因大豆或憑借在營養價值和食用安全性方面的優勢尋求到市場的春天。
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轉基因農產品開始大面積種植。雖然轉基因作物在產量、抗蟲、抗病、抗惡劣氣候災害等方面具有一定優勢,但是在對人類身體健康、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的影響到目前為止仍沒有定論。
從營養價值方面來看,與美國、阿根廷、巴西等國生產的轉基因大豆相比,中國傳統的非轉基因大豆的蛋白質含量一般要高2—3個百分點,屬于全價蛋白,易于被人體吸收。其中,黑龍江大豆的大豆蛋白平均達到41%,而美國一般在35%。
目前,大豆的消費可以分為榨油消費和非榨油消費。榨油消費主要是豆油和豆粕的消費,非榨油消費主要是豆腐、豆漿、豆芽以及其他豆類制品的消費。受傳統文化和消費習慣的影響,國內非榨油消費比例較大,2011/2012年度達到78%以上。
劉吉偉指出,高含量的優質蛋白才是國產大豆的優勢。近10年來,我國大豆蛋白加工業發展迅速,出口的大豆蛋白已經占世界食品大豆蛋白50%的市場份額,未來市場對優質非轉基因大豆蛋白的需求潛力巨大,國產非轉基因大豆或從加工大豆蛋白中找到希望和出路。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