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淡化:百億市場待君分羹
海水淡化,即利用海水脫鹽鹽方式生產淡水。我國作為一個水資源貧乏的國家,發展海水淡化不僅是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迫切要求,也是緩解水資源短缺的重要途徑,對推動沿海地區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為此,我國已明確將海水淡化列入“十二五”發展規劃,并將其作為重點發展的戰略新興產業鼓勵發展。
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指出,到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要達到220至260萬立方米/日,海水淡化原材料、裝備制造自主創新率達到70%以上,建立較為完善的海水淡化產業鏈,關鍵技術、裝備、材料研發和制造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緩解水資源緊缺
我國是全世界13大最缺水的國家之一。2010年我國水資源總量達到30906.4億立方米,但人均水資源量為2310.4立方米/年,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1/3。
在我國668個城市中,有400個城市面臨水危機的威脅,其中108個為嚴重缺水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人均水資源量不到500立方米/年,遠低于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確定的1750立方米用水緊張線,達到“極其缺水”的水平。
世界主要國家人均水資源占有量(單位:立方米)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2011版)》
同時,工業用水需求不斷增長的趨勢也進一步加劇了我國水資源的短缺。
由于經濟的強勁增長,以及經濟結構的重型化特點,中國工業用水總量一直呈現增長態勢,從2001年的1142億立方米增至2010年的1447.30億立方米,增長26.76%,年均復合增速達到2.67%。目前,中國工業取水量占總取水量的四分之一左右,其中高用水行業取水量占工業總取水量60%左右。
此外,隨著工業化、城市化進程的加速以及人口的不斷增長,我國污水排放總量持續上升,2010年污水排放總量達617億噸。巨大的污水排放不但破壞了水環境,也加劇了水資源的短缺。
據2010年頒布的《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顯示,到2030年,考慮南水北調東線一、二、三期工程和中線一、二期工程的供水量,并考慮部分海水利用量,我國11個沿海省市年缺水量仍將達到214億立方米。其中,京津冀本地水資源戰略儲備已消耗殆盡。
水已經或正在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瓶頸。
為了應對水荒,全國年均超采地下水100 億噸,開采率達98%,遠超40%的警戒線。地下水過度開采已造成地面下沉、海水倒灌、地下水水質惡化、耕地鹽漬化等嚴重的環境問題。
水生態系統平衡是人類生存的基礎,在地下取水和跨區域調水受到越來越多的條件限制的情況下,開發利用海水資源,進行海水淡化就成為開源節流、解決我國淡水緊缺的一條有效的重要戰略途徑。
放眼全球,大規模海水淡化應用已有成功實踐,如沙特、以色列等國家70%的淡水資源來自海水淡化,美國、日本、西班牙等國家為保護本國淡水資源也競相發展海水淡化產業。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有125個國家在應用海水淡化技術,全球有海水淡化廠1.3萬多座,海水淡化日產量約6348萬噸左右,其中80%用于飲用水,解決了1億多人的供水問題。海水冷卻水年用量超過7000億噸,替代了大量寶貴的淡水資源。
新興的朝陽產業
我國海水淡化技術經過40多年的研究已經趨于成熟,是繼美、法、日、以色列等國之后研究和開發海水淡化先進技術的國家之一,已經完全掌握了反滲透法、蒸餾法兩大主流海水淡化技術,設備造價比國外降低了30%-50%,噸水成本已接近國際先進水平,為大規模應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我國已有的淡水處理項目的平均成本是5.62元/立方米。雖然仍高于我國自來水用水價格,但是隨著水資源日益缺乏,自來水價格也將節節攀升。不久的將來,我國自來水價格與海水淡化成本將并“價”齊驅,大規模海水淡化應用將具備明顯的成本優勢。相比南水北調,海水淡化已經更具有經濟價值。
目前,我國海水淡化規模還很小,尚未達到經濟規模。據中國脫鹽協會統計,截至2010年年底,我國海水淡化能力約為60萬噸/天,但僅為全球的1%。
未來,隨著水資源緊缺問題日益突顯,我國政府高度重視海水淡化產業的發展,并出臺相應的措施鼓勵發展海水淡化。據國務院發布的《關于加快發展海水淡化產業的意見》,2015年我國海水淡化能力要達到220至260萬立方米/日,日產量超過當前水平的四倍。
海水淡化的發展還將帶動淡化水產品供給、技術服務、工程安裝、設備制造等整體海水淡化產業的巨大市場需求。
前瞻產業研究院的《中國海水淡化產業深度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顯示,截至2010年,全球海水淡化設備年均市場容量約40億美元,預計未來15年年均增長12%,2025年達到120億美元;北歐、南亞和東亞地區每年海水淡化設備進口和工程安裝市場近100億美元。各國計劃在未來10年投資約950億美元,用于建立5000余家海水淡化工廠,以應對日益嚴重的淡水資源匱乏問題。
就我國的情況來看,按照目前平均海水淡化設備7000元/噸日的成本測算,中國按照未來10年海水淡化產能增加170-200萬噸/日來測算,未來十年海水淡化設備投資有望高達120-140億元,行業有望進入爆發式增長期。
前瞻研究院海水淡化行業研究員李生發指出,從未來的發展趨勢看,海水淡化產業市場規模大、收入相對穩定和高成長性的特點,將使它擁有高于其他行業的平均利潤率。近20年,全球海水淡化產業每年都保持10%-30%的高增長,而同期全球經濟增長率僅為4%左右。
李生發認為,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環境的進一步改善,未來的幾十年里,海水淡化產業將保持更高的成長性,或將成為繼信息技術、生物工程、新材料等產業后又一個充滿投資機遇的朝陽產業。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