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張圖帶你解讀貓咪經濟的發展概況 “貓咪經濟學”一片火熱
《妖貓傳》的小黑貓Luna在2018年席卷了5億票房,無獨有偶,星巴克2019年春季新品貓爪杯一經問世,便遭到哄搶;同時萌貓智能音箱漲幅高達300%后仍長期斷貨。寵物生意,沾貓就火,上述實例從側面印證了日本經濟學家所提出的“貓咪經濟學”的火熱。
1、貓咪經濟火熱現狀
2016-2018年以來,中國寵物貓市場規模呈現出高速增長,2018年中國寵物貓市場規模高達652億元,同比增長21.64%。
2018年,我國貓咪經濟從渠道增速分布上來看,與其他國家有很大差別。美國、日本、德國等發達國家的貓咪經濟已有較長歷史,增速較為緩慢,早已形成了雜貨零售商和專業零售商為主、其他途徑為輔的渠道結構。而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增速大部分由電商渠道貢獻。這主要是由于中國電商滲透率高,寵物貓和電商的受眾人群一致,電商渠道容易被接受。更進一步看,寵物貓經濟線上規模占比38%,線下規模占比為62%。
從消費領域看,食品和醫療一直是貓咪經濟的熱點賽道,但國外產品卻占據著主要市場份額。寵物食品作為剛性需求,在行業中份額占比最高達33.5%,其次為寵物醫療,占比達31.20%。
2、貓咪經濟爆發原因
而貓咪經濟學的爆發,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1)養貓人數、寵物貓數量的持續上升
2016-2018年,我國寵物貓數量、養貓人數持續上升,均保持著10%左右的增長勢頭,到2018年,寵物貓數量達到4064萬只,養貓人數為2258萬人。
養貓人數迅速增長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原因,首先,中國擁有獨特的家庭結構,即老人、上班族與獨生子女,對于老人而言,飼養寵物貓成為了解決精神孤寂、豐富精神生活的重要支柱;而獨生子女的存在,也讓飼養寵物貓成為了培養孩子愛心和責任感的一種方式;對于上班族而言,寵物貓則成為緩解城市快節奏生活、釋放壓力的途徑。根據《2018中國寵物行業白皮書》數據,將寵物作為孩子和親人看待的用戶在80%以上,寵物作為人們生活伴侶的角色也越來越突出。
綜上,在養貓人數的持續增長下,以及寵物家庭對寵物貓越發依賴、喜愛的情形下,寵物家庭則更有意愿為寵物貓付出經濟成本,從而促成了貓咪經濟的繁榮。
2)貓咪商業化平臺的爆發
微博是云養貓基地、也是貓咪次元文化迅速傳播的場所;與此同時寵物交易平臺、寵物用品平臺也隨著互聯網時代的來臨而爆發。貓咪文化的商業化則更進一步引爆了貓咪經濟。
首先是微博,各款貓咪在微博平臺的宣傳中儼然成為了動物中的網紅,如“郭斯特”憑借著家里的“貓界F4”積攢下了超人氣,其出版漫畫、設計周邊產品,銷量可觀;再如最近爆紅的“柔柔要早睡”博主;短短數月內,憑借著直播其愛貓“瑞拉”的日常生活,收獲了60萬余粉絲,同時也為其帶來了可觀的廣告收入。
云吸貓文化的養成,進一步刺激了養貓人士的購物欲望,而寵物平臺的爆發,也進一步助推了這一欲望的實現。
3)貓咪服務基地的爆發
從整個市場來看,貓咪經濟分為三個場景:購寵場景(購買或領養一只寵物貓)、購物場景(食品、用品)、服務場景(洗護、看病、保險等)。購寵場景、購物場景在貓咪商業化平臺、寵物交易平臺、寵物用品買賣平臺中實現。
而貓咪經濟中,服務場景經濟的實現,則由線下貓咪醫療服務機構、洗護美容機構的快速發展得以助推。以2018年數據為例,進行數據測算,可知,僅醫療美容市場,貓咪經濟便可高達百億元。
3、產業鏈盈利情況
因食品、美容醫療為貓咪經濟主賽道,下面以該兩個領域的盈利情況進行探討。
1) 寵物食品
“代工”為主的經營模式幾乎已是國內寵物企業的常態。從公開財報數據的寵物企業資料顯示,大部分國內的寵物類企業,其國外營收在總營收占比均在80%以上。然而國外銷售占比如此之高并非是因為我國的本土品牌在海外受歡迎,而是我國寵物類企業大多都在為這些國外知名品牌做“代工”生產、加工產品,也就是俗稱的OEM、ODM模式。
而這一模式,也進一步影響到了我國寵物食品類的盈利情況。以中寵股份數據為例。2016-2018年,中寵股份毛利率、銷售利潤率均呈現出下降的趨勢。特別是凈利率,2018年中寵股份銷售凈利率為4.35%,較2016年下降5.56個百分點。
進一步看,中寵股份毛利率的下降,則主要因中美貿易摩擦升級以及原材料價格波動(主要原因是匯率變動)引起,而中寵股份作為“代工企業”,其產品大部分銷往海外,匯率波動、海外市場的動蕩也進一步對公司的盈利能力釋放出了負面影響。
綜上所述,因國內寵物食品企業的“代工模式”,決定了其地位處在寵物食品產業鏈底層,就注定了其低毛利率及低銷售利潤率,更進一步,因為“代工模式”寵物食品企業的產品大多銷往海外,就注定了其盈利能力會受海外市場變動、匯率變動的較大影響。
2)寵物美容醫療
寵物美容醫療億元面臨的問題很多,最突出的問題是紅海競爭——據統計,我國寵物店和寵物醫院的數量超過了3萬家,且多數處于一二線主流城市。紅海競爭爆發則拉開了行業存量競爭的序幕。
以瑞鵬醫院為例。2012-2015年是國內寵物醫院之春,國內寵物醫院發展十分迅猛,同一時期瑞鵬醫院的毛利率、銷售凈利率均呈現出走高的趨勢,但2015年行業風口來臨后,寵物醫院數量大規模爆發;有甚者在某二線城市,3公里地段內有10家寵物醫院進行廝殺,寵物醫院紅海的爆發也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盈利,2016-2017年,瑞鵬億元毛利率、凈利率均呈現著下降的走勢。故整體看,現階段,充分甚至過度競爭的常態影響了寵物美容醫療領域的盈利。
4、現存行業痛點
目前,貓咪經濟存在如下痛點:
痛點一:寵物店過剩,品牌集中度不夠。與美國相比,我國飼養寵物的數量少,但寵物店數量卻大幅度領先。寵物店數量上過度飽和,數據顯示,我國寵物店和寵物醫院的數量超過3萬家,且多數處于一二線主流城市,存在大量的店鋪過剩。
痛點二:寵物看病難。目前,飼主感觸是寵物看病難,寵物服務店多,但合規的寵物醫院數量和分布并不多。而一旦寵物生病,寵物醫療支出遠超過日常性的寵物食品支出。寵物食品月支出百元級,寵物醫療一次性可能高達千元。同時,寵物醫院還有標準不清晰,同時不專業等問題。
痛點三:國內貓糧企業靠給國外代工、貼牌,國內企業多處于產業鏈底層。“代工”為主的經營模式幾乎已是國內寵物企業的常態。從公開財報數據的寵物企業資料顯示,大部分國內的寵物類企業,其國外營收在總營收占比均在80%以上。然而這個國外銷售占比如此之高并非是因為我國的本土品牌在海外受歡迎,而是我國寵物類企業大多都在為這些國外知名品牌做“代工”生產、加工產品,也就是俗稱的OEM、ODM模式。
也就是說,這些具有品牌效應的海外客戶,大多并不自己從事生產、加工環節,而是依靠我國這些寵物類企業進行產品生產,然后再貼上自己品牌進行銷售。而我國寵物類企業的營收,主要也是靠著與國外品牌企業簽訂單進行生產,賺生產加工費。故國內多數寵物食品企業仍處于產業鏈底層。
更多數據參考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寵物用品及服務行業市場調研與投資預測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主要分析了中國寵物用品及服務行業的發展環境;寵物食品市場;寵物日常用品市場;寵物服裝市場;寵物玩具市場;寵物服務行業市場;寵物用品及服務行業領先企業經營...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