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垃圾發電行業發展概況與市場趨勢分析 未來朝四大方向發展【組圖】
垃圾發電行業發展概況
我國垃圾焚燒發電行業起步于20世紀80-90年代末,通過引進國外先進的焚燒設備和技術,消化吸收優化。其中標志性事件是在1985年,深圳清水河引進日本設備,總結日本爐型經驗進行擴建改造。
20世紀90年代末至21世紀初,垃圾焚燒發電行業步入開發階段,此時高校、科研機構有針對性地進行產業化研究,為國產化摸索經驗;21年世紀前5年,通過針對性的大量引進消化吸收實現國產化,垃圾發電行業由此跨入裝置國產化階段。
從2005年開始,BOT模式在垃圾焚燒行業開始大規模推廣,垃圾發電行業邁向BOT模式運營階段,設備由整機引進到關鍵部分引進配套,焚燒規模由小規模發展到大規模1000t/d以上。
經過四個階段發展,垃圾焚燒發電行業取得顯著成效。截至2017年,我國垃圾焚燒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約730萬千瓦,垃圾焚燒發電項目339個,年發電量約375億千瓦時,年處理垃圾量超過1億噸。2018年1-6月,新簽約的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約50個。
盡管有長足進步,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垃圾發電行業還存在諸多問題。首先,垃圾分類不完善。現階段,我國垃圾收集的方式仍然是混合收集方式,這就導致收集到的垃圾含有大量的水分與有機成分,同時垃圾的熱值低。
其次,焚燒設備投資成本較高。根據6家上市公司公布的信息,單位垃圾處置投資額度大概在30-60萬元/(噸/日),已投運項目的平均單位投資額44.02萬元,在建及籌建項目的平均單位投資額48.71萬元,考慮物價水平上漲,單位建造成本在提高。
再次,鄰避效應凸顯。垃圾焚燒新建項目最大的風險在于可能發生的當地居民集體反對行為,曾有多個項目由于抗議活動終止。鄰避效應產生的根源是居民對垃圾焚燒發電項目的認知水平,對建設垃圾焚燒發電廠對自身的健康、周邊的環境及區域發展的影響存在擔憂和疑慮。
最后,垃圾發電的產業政策尚不完善,垃圾處理費用的收取仍然不能完全到位,因此,垃圾發電廠的運作還依賴于較高的電價和財政補貼。
垃圾發電行業發展趨勢
第一,垃圾發電廠將超大型化方向發展。垃圾焚燒發電技術非常復雜,投資成本高,加上我國垃圾中可燃燒的成分不高,只有形成規模效應才能保證垃圾發電廠滿足日常運作且有一定的收益。因此,未來垃圾發電廠大型化將是必然趨勢。
第二,垃圾焚燒設備國產化程度逐步提高。隨著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國內一批領先企業以及科研院所在吸收國外先進垃圾焚燒技術的基礎上,針對我國生活垃圾特點不斷完善創新,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工藝技術水平有了較大提高,部分具備較強技術實力的企業在工藝技術及設備的研發與制造等方面積累了一系列較為成熟的自主知識產權技術,該等技術和設備目前已在我國垃圾焚燒發電項目上得到日益廣泛的應用。
第三,垃圾發電行業政策趨于完善。目前,各級政府部門已充分認識到加強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不斷加大投資力度,并出臺了一系列產業優惠政策。例如,在制度建設方面,政府提出按規定推行垃圾收費制度,促進垃圾處理產業化,實現垃圾處理良性循環,對垃圾處理實行特許經營,鼓勵投資主體多元化,對產業化給予必要的政策扶持。
第四,垃圾發電企業將“走出去”。2017年9月,由中國電力工程有限公司承建的非洲大陸第一座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在埃塞俄比亞正式投運,該電廠從處理技術、工藝標準到施工建設均由我國企業完成,標志著我國垃圾焚燒處理正式實現了全產業鏈“走出去”的跨越。隨著國內垃圾焚燒發電技術的不斷進步,我國垃圾焚燒發電企業也逐步走向“一帶一路”國家,實現產業技術與產能的“走出去”。
以上數據來源于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中國垃圾發電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
更多深度行業分析盡在【前瞻經濟學人APP】,還可以與500+經濟學家/資深行業研究員交流互動。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垃圾發電行業的發展背景、供需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垃圾發電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垃圾發電行業未來...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