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阿里大打價格戰,吹響智能音箱戰爭號角
雙十一未至,戰火已起。眾所周知,阿里與京東兩大電商巨頭的競爭由來已久,兩者之間的“恩怨情仇”難以一言概述。今年雙十一即將來臨,阿里與京東都緊鑼密鼓開始了備戰,從家電、物流、服裝等領域一直蔓延,現已延伸至智能音箱領域。在智能家居的浪潮下,智能音箱作為智能家居領域的入口終端,在全球火爆發展,而國內表現卻不溫不火,此次京東與阿里針對智能音箱展開的低價競爭或許能成為智能音箱發展的一個引爆點。
國外市場火熱發展
在國際市場上,智能音箱是消費電子行業巨頭爭相角逐的“風口”,亞馬遜、谷歌、微軟、蘋果、索尼等互聯網科技巨頭紛紛推出智能音箱產品,以搶占市場先機。其中,亞馬遜率先發力,旗下的Echo智能音箱成為最暢銷的產品,自2014年發售以來累計銷量接近1000萬臺,占美國智能語音市場70.6%的市場份額,牢牢占據智能音箱的統治地位;谷歌努力追趕,是亞馬遜最有競爭力的對手,于2016年推出智能音箱Home,并一直與亞馬遜Echo明爭暗斗。不過,在Echo家族的龐大銷量及相對完整的發展生態面前,谷歌Home要努力的空間還很大,目前在美國智能語音市場的占比僅為23.8%。除了這兩大巨頭,其他廠商包括蘋果、微軟、索尼、LG、Sonos、Rokid等搶占剩余的市場。
總體來看,亞馬遜一枝獨秀,谷歌穩扎語音交互迎頭追趕,蘋果側重音質專注細分市場……各大巨頭紛紛亮相舞臺,演出一場爭奪劇。
圖表1:國際智能音箱主要產品對比圖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國內市場不溫不火
相對于國際市場的火爆,國內智能音箱卻面臨“水土不服”現象,一直表現的不溫不火。盡管國內智能音箱廠商不少,但與國際市場上互聯網科技巨頭扎堆的現象相比,國內互聯網巨頭并不是特別重視這一領域,僅小米、阿里、京東等少數幾家有所涉獵,且并未出現一家獨大的局面;而騰訊、百度等巨頭仍保持謹慎態度。總體來看,國內整個智能音箱市場還未被激活。
根據Gfk提供的數據,2015年我國智能音箱零售量僅為1萬臺,2016年增長至6萬臺,2017年1-8月累計銷量超過10萬臺,預計全年銷量將達35萬臺。盡管國內智能音箱市場仍保持快速增長態勢,但是,與全球590萬臺的出貨量相比(2016年數據,Strategy Analytics統計),中國智能音箱所占比重僅為0.35%。盡管兩家機構統計標準不一樣,但從這個數據也可以一窺智能音箱在中國市場與全球市場的非一般境遇。
圖表2:2015-2016年中國智能音箱銷售量及占全球比重(單位:萬臺,%)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阿里與京東的爭奪吹響智能音箱的號角
從原因來看,技術不成熟、國內用戶尚未培育起來、國內需求低是主要原因。然而,智能音箱主要依靠技術推動,而國內硬件廠商擅長玩性價比,互聯網巨頭又沒有足夠重視,在技術上沒有太大的突破,導致用戶體驗不佳。此外,由于中西方生活方式差異,國內用戶對智能音箱不怎么感冒,而培育用戶的成本太高,因此國內智能音箱市場一直起不來。
此次,阿里、京東針對雙十一在智能音箱進行的價格戰,或許能成為智能音箱發展的一個引爆點。雙方通過價格補貼,給這些觀望或好奇的用戶一次低成本接觸智能音箱的機會,以此降低用戶嘗試門檻,搶占流量,培育用戶,進而激活市場。
具體來看,雙方在智能音箱的優惠政策如下表所示:
圖表3:京東與阿里“雙十一”優惠政策對比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除了京東與阿里,小米的AI音箱、喜馬拉雅的小雅、出門問問的問問音箱也是國內智能音箱的重要參與者。此次京東與阿里的爭奪戰只是開始,隨著國內市場被激活,未來國內硬件廠商和互聯網巨頭將圍繞智能音箱展開新一輪的競爭。
以上信息來自前瞻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17-2022年中國智能家居設備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策略規劃報告》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前瞻性、適時性地對智能家居設備行業的發展背景、產銷情況、市場規模、競爭格局等行業現狀進行分析,并結合多年來智能家居設備行業發展軌跡及實踐經驗,對智能家居...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