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王百麗退市,中國鞋業線下渠道真的走向末路了么?
2017年7月27日,“一代鞋王”百麗宣布退市,令人唏噓不已。曾經的百麗風光無限,正如百麗首席執行官盛百椒所說的“凡是女人路過的地方,就有百麗”。2013年,百麗市值一度突破1500億港元,一躍成為中國最大的鞋履零售商,鞋王地位不可撼動。但市場總是變幻莫測的,誰能料想到鞋王百麗會在2017年慘遭退市,進行私有化,此時百麗的市場估值僅為531.35億港元,對比巔峰時期下降了65%左右。
圖表1:2013-2017年百麗國際的市場估值(單位:億港元)
資料來源:公開資料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回顧百麗十年上市風雨
百麗國際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78年,并于2007年5月23日正式在香港交易所上市,此時市值已達到670億港元。百麗上市之后,加快新店擴張步伐,不斷擴張銷售網點,到2009年新增鞋類自營零售網點達681家。
2011年是百麗門店規模擴張速度最快速的一年,毫不夸張地說,那時的百麗平均每天會開2-3家新店,截至2011年底,百麗新增鞋類業務零售網點高達1958家。與此同時,百麗加快對同行業的收購兼并速度,壯大自身規模,構建強大的鞋類零售網絡。
到2013年,百麗迎來巔峰時刻,營業收入達430.67億元,鞋類門店數量為13252家。與此同時,一股新生力量——電子商務開始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傳統的零售模式。百麗卻絲毫不覺,并不認可電商模式,繼續線下門店的擴張,為此,百麗付出慘痛代價。
零售業務市場不斷惡化,百麗無可避免經歷了關店潮,鞋類門店數量急劇下降,鞋類業務虧損嚴重。2015年,百麗鞋類門店縮減366家,凈利潤同比下降38.01%,降至29.45億元。
百麗終是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積極尋求轉型,以調整定價策略與線上業務為主,但已“無力回天”,無法扭轉百麗門店縮減與業績頹然的局面。2017年,百麗發布最后一份年報。2016年百麗鞋類門店數量減少700家,其凈利潤為24.16億元,百麗上市十年就此落下帷幕。
圖表2:2012-2016年百麗國際鞋類零售網點數量(單位:家)
資料來源:公司公報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圖表3:2008-2016年百麗國際經營狀況(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公司公報 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百麗退市就代表百麗要倒下了?
百麗退市,就代表百麗要倒下了?其實不然,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百麗的鞋王地位在短期之內是不可撼動的,一年營業收入達417.07億元,至少在國內鞋服領域仍未有哪家企業可以與它抗衡。就鞋類企業的達芙妮,2016年的營業收入僅為65.02億港元,與百麗的差距不止一點點。
就鞋服領域來說,2016年,李寧的營收為80.15億元;美斯特邦威營收為65.19億元;森馬營收為106.67億元;安踏營收為133億元;男人衣櫥的海瀾之家營收為170億元,不及百麗營收的一半;上述前四家企業加起來的營業收入仍未超過百麗,近幾年百麗行業鞋王的頭銜暫不會易主。
圖表4:2016年國內主要鞋服企業營業收入對比(單位:億元)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百麗以退為進?線下鞋業渠道走向末路?
百麗的退市,讓很多媒體都以為百麗要走向衰敗了,昔日的鞋王要倒下了。但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百麗的此次退市是以退為進,是在市場被迫轉型期間所做的主動選擇,在艱難的線下零售大環境下,通過私有化來調整企業的發展步伐,更能冷靜分析眼下局勢,重新規劃企業未來,是為了未來“王者歸來”所做的一次重要抉擇。
百麗退市的消息,在鞋類行業引起軒然大波,使得人們把目光投向鞋類行業。2016年,“瘦身”成為了鞋類行業的關鍵詞,除了百麗線下門店面臨關張之外,另一鞋類品牌達芙妮門店也同樣遭遇關張,銷售門店減少999家,包括810家直營店與189家加盟店。鞋類行業的“關店潮”不禁讓人心寒,中國線下鞋業渠道真的走向末路了么?
2016年線下鞋業渠道乏力,傳統零售鞋業頹然。與之對比的線上鞋業渠道卻是如魚得水般,2016年,男皮鞋在線上共銷售2.06億雙,同比增長23%;女皮鞋在線上共銷售3.78億雙,同比增長17.8%。
不過僅憑這些數據就判了線下鞋業渠道的死罪還為時尚早,畢竟線下鞋業渠道帶給人們的消費體驗與線上的感覺是截然不同的。鞋業門店可以實際體驗產品,寓買于樂,而線上鞋業渠道僅僅是直觀的圖片文字信息,得不到真實的體驗。另外目前線上銷售正在做的是虛擬現實購物,即使真正的實現了,那種體驗仍然是虛擬的,線下渠道也絕非說拋棄就可以拋棄的。
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線上線下鞋業渠道缺一不可,線下為線上引流,線上為線下提供連接窗口,共同助力鞋業發展。另外,鞋企應該重新定位旗下品牌,滿足顧客需求,推出個性化、滿足細分需求的產品并適當提升產品性價比。
前瞻產業研究院 - 深度報告 REPORTS
本報告首先層層剖析女鞋行業如今面臨的市場環境,分析了女鞋的行業發展現狀,重點分析了女性消費者的消費特征,幫助女鞋企業找準目標定位,然后再從產業鏈的角度理順整個...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