兼并重組能否改變我國乳企的命運?
2013年以來,乳制品行業新聞不斷,10月份,相關消息指出,《推動嬰幼兒配方乳粉行業企業兼并重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乳企兼并重組細則》)將于近期出臺?!度槠蠹娌⒅亟M細則》提出:提高企業進入門檻,提升行業集中度,5年內培育形成3-5家嬰幼兒配方乳粉銷售年收入超過50億元的大型企業集團。兼并重組后,2015年,我國嬰幼兒配方奶粉生產企業降至80家,2018年后降至50家。
圖表1:2010-2018年我國嬰幼兒配方乳粉企業數量(單位:家)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對于此次政策助推乳企兼并重組,業內人士觀點不一,部分人認為兼并重組最大的受益者仍然是國內乳制品龍頭企業,如蒙牛、伊利股份、貝因美、光明乳業等等;而另一聲音則認為盡管政府出臺相關政策大力支持我國乳制品行業的發展,但國內乳企與國外乳企相比仍然差距甚遠,國內乳制品行業短期內無法趕超國外發達國家乳制品行業。
自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以來,我國乳制品行業可謂一蹶不振,行業發展速度明顯放緩。《2013-2017乳制品行業市場需求預測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對我國原料奶歷年產量變化進行了歸納整理,2000-2007年,我國原料奶生產量從919萬噸增加至3633萬噸,年均增長速度20.89%。三聚氰胺事件發生后,我國原料奶生產量從2008年的3781萬噸增加到2013年的4200萬噸,年均增長速度僅為2.48%。
圖表2:2000-2013年我國原料奶產量(單位:萬噸,%)
資料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整理
從2013年初的香港奶粉“限購”、“奶荒”事件足以看出,我國消費者對洋奶粉情有獨鐘,而國產奶粉在我國銷量并不樂觀,正是緣于2008年的三聚氰胺事件,也正是由于消費者這一消費傾向的驅使,我國消費者紛紛選擇國外奶源而放棄國內奶源,也即乳企選擇國外奶源,或是直接海外投資設廠正是順應了市場選擇。三聚氰胺事件雖已過去多年,但其在消費者心中留下的陰影并未消除,加之近年來時不時仍有奶企被爆質量問題,因此導致了國產乳制品給消費者塑造的形象:不安全不可靠。理所應當消費者選擇具有好口碑的洋奶粉。
有需求才有市場,有市場行業才得以發展。因此,前瞻產業研究院認為,此次政府出臺《乳企兼并重組細則》,將淘汰產能落后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規范乳制品行業的發展,但我國乳制品行業是否能趕超國外,還取決于乳企如何去提高自身產品的質量,重拾消費者信心;行業如何重塑在消費者心目中的形象。
如在招股說明書、公司年度報告中引用本篇文章數據,請聯系前瞻產業研究院,聯系電話:400-068-7188。
前瞻經濟學人
專注于中國各行業市場分析、未來發展趨勢等。掃一掃立即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