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局前董事長秦曉:從國企掌門人到關注普世價值的學者
2014-05-23 15:39:23 責任編輯:林一 來源:網易
平安保險雖然無論從效益還是規模上講都是非常成功的,但秦曉更看重的是“招商局的控制能力和話語權”。在他看來,僅憑近14%的股權,招商局無法調動、整合資源,搭建金融平臺,這樣的話,平安保險便不能納入招商局重組的整體戰略構架之中。而股權出讓回報大概是10倍,招商局可以用這筆可觀的資金用于培育核心產業。
在一些人的眼中,秦曉是一個在公司管制上十分強勢的管理者。但秦曉不這么認為。“日常生活中不涉及重大問題都簡單做決策,不需要商量。什么事都跟人家商量都成‘事兒媽’了。就是解決重大問題上,大家思想不統一就放一放。我覺得我的強勢更多地體現在軟性權力上。比如在大家有分歧的時候,我一般不愿意動用權利去左右意見,我更希望大家能夠有共同的認識,然后再處理。”
轉型學者 秦曉生命中的兩次“大惑”
秦曉早年讀的是經濟管理,學貫中西,擁有英國劍橋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在執掌企業的同時,秦曉從來沒有放棄過學術研究。他的博士論文《從生產函數到替代函數》,正是在執掌中信集團期間完成的,研究的是大型現代公司的總部功能,而這一理念也在他重組招商局時得以進一步實踐。一邊管理企業,一邊做學問,兩相印證,正是他的樂趣所在。
這樣的學術背景,使得秦曉在思考問題時的角度往往與他的身份不符。比如,他認為國有企業是計劃經濟的遺產,應該趁著有市場價值時慢慢地退出,交給社保基金,再公平有序地還富于民。而在肯定國資委積極作用的同時,他提出國資委管的事應該更簡單,不用管理企業的戰略、組織和業務問題,市場都認為不需要管的時候就不用管了。
對于中國社會轉型問題的思考,則更令他備受關注。7月19日,秦曉應邀在清華經管2010屆畢業典禮上演講,題為“秉承普世價值,開創中國道路”。秦曉在演講中指出,試圖用現代化、穩定、國家民族利益、民生、理想來替代現代性、自由、個人權利、民主、理性這些普世價值的核心和基礎,是不可取的。
這一并不很長的講演在網上廣為流傳,也令秦曉收到一些同行“善意”的勸告。“有些人也不太贊同,有些人也提出說發言要注意點場合,不要講那么尖銳。我覺得我講的還沒有溫總理尖銳吧?!”他笑道,其實關于普世價值與現代性的問題,他早在自己的文章中寫過,甚至還有更尖銳的觀點。只不過,是網絡讓他的觀點受到了更廣泛的關注而已。
如今,秦曉從招商局功成身退,準備將更多精力投入到以“推動中國社會轉型”研究為目標的博源基金會。據悉,注冊地在香港的博源基金會的主旨在于聚集學術界和商界的精英,一方面偏重重大經濟事件解讀,另一方面聚焦中國社會轉型問題的研究,力圖探討中國下一個30年的走向和路徑。
談及從企業管理者轉型成為關注普世價值的經濟學者的原因,秦曉說起了他人生中的兩次“大惑”。一次是他差不多二十來歲時,正是文革后期,他插隊到內蒙古,那時的他腦海里積累了越來越多的不解,包括對毛主席的不解,于是他開始讀書、思考、與人交流。后來四人幫倒臺,他的第一次困惑過去了。第二次困惑就是上世紀末本世紀初,我國倡導的“現代化”太偏重物質和經濟層面,而沒有偏重于思想、價值、制度層面。因此,他開始思考關于“現代化”和“現代性”的關系問題。
‘我的第一次惑可能解了,但真解假解,我也不知道。第二次惑,我覺得也梳理出大路子來了,但真梳理出來還是假梳理出來了,我也不知道?;蠛腿松偸前殡S的。如果人能夠有惑而解惑,對惑有新的認識,則對人生是大幸。”秦曉說。
沒有人逼他這樣做,但他骨子里的使命感與責任感,卻驅使著他不得不這樣做。這句話用來形容秦曉再貼切不過。2010年,作為學者的秦曉,正在路上。
1、凡本網注明“來源:***(非前瞻網)”的作品,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2、如因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需要同本網聯系的,請在30日內進行。
征稿啟事:
為了更好的發揮前瞻網資訊平臺價值,促進諸位自身發展以及業務拓展,更好地為企業及個人提供服務,前瞻網誠征各類稿件,歡迎有實力機構、研究員、行業分析師、專家來稿。(查看征稿詳細)
網友評論
0評論
網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并不表明前瞻網同意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